赵旻翻开纸质版的《周颂》跟竹简版的《周颂》,一一比对,很快就发明此中分歧之处。《周颂》总计三十一篇,二者之间并无差别,但是每篇之间的前后挨次却很有分歧。细心比对下挨次,此中分歧的竟多达一十七处!如果仅仅是一两处差别,还能够说是编撰者的手误,但足足十七处罚歧,这就不是简简朴单失误能够解释的了。
不过明显孟侯并不是浩繁儒家推许者中的一员,从他给赵旻选的书中便能够看出。不过即便是这些并非佶屈聱牙的汗青文籍,赵旻读起来还是头疼万分。启事有二,一是这时的纸张并不提高,所谓的“书”实在是记录在竹片上,用细绳串起来的竹简汇编,统称为书,随随便便一本数千字的“书”就要十几二十册,光拿在手上都沉重非常,更别说还要低头靠近了去辨认青黄色竹片上的玄色蝇头小篆,纯属考眼力的活;二则古文的挨次都是从右往左,从上至下排布,并且这时候的笔墨是没有标点标记这东西的存在,每读一段都要去猜应当在哪断句,吃力非常。常常一册看下来不但头晕目炫,并且两只胳膊还酸痛非常——要不你捧着几斤重的东西一两个小时不动尝尝?换谁也得胳膊酸疼啊!赵旻心说怪不得话本演义里武圣关羽动不动就读《春秋》,读了一辈子也没读完,估计一是关二哥文学水准不高,读书读得慢,二是这活还能熬炼臂力,对他挥动八十多斤的大刀起了一个练习的感化。
赵旻翻了翻眼睛,心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好歹此番平叛本身是立了功的,三个县城也是本身硬生生拿下的,就算此次有赏亦有罚,也应当是罚对北海郡有统领之责的青州府相干职员,总落不到本身脑袋上来不是?难不成说陆旭之叛是因为受本身刺激导致吧?
如许一个只跟皇族成员有关的部分,派人到州府来宣旨到底是几个意义?按说本次宣旨,乃是专门针对此番平灭北海兵变,宣旨的内容理应是平叛后的奖惩事件;赵旻作为平叛军的一员,前到临甾听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按说也该对他和他的部属停止必然程度的封赏,赵旻本身也写过专门请功的奏章。不过上面有个对本身不满的曹刺史在,这份奏章能起多大结果,他本身内心也没数。实际上,即墨高低包含赵旻本身,对此番颁旨还是颇多期盼,不求有甚么多大的犒赏,而是但愿能把已经动手的都昌等地的正式名分给锁定下来。正因为正视,赵旻才会搞出提早潜入刺探动静的花腔来。
在诸卿当中,宗正寺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宗正于泰安年间设置,首要职能为掌管皇族的名籍和爵名起落,相称于皇室的吏部,主官凡是由皇室中德高望重的元老担负,对于皇家赵氏后辈来讲可谓执掌权益极重的部分。普通来讲,宗室后辈见到宗正寺来人只要两个能够,一种是要课恩,也就是晋升爵位,皆大欢乐;另一种则刚好相反,很能够是来虓夺爵位,一撸到底的节拍。
赵旻现在正在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