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以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统领,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官方传说,凡是有水的处所,不管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生风雨,兴雷电,职司一方水旱丰歉。是以,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与地盘庙一样,到处可见。如遇久旱不雨,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奠求雨,如龙王还没有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骄阳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历朝历代以来,但凡是百姓,都要服徭役,这是无偿的劳动,乃至连饭都不管。徭役包含力役、杂役、军役等,每户有两个儿子的,都要有一个儿子服徭役,除非这户人家出了一个官。历朝历代以来皆如此,恰好到了大顺一朝,反了常态,打消了徭役。朝廷要征劳力,都是给钱的,或者是雇佣工匠做工。这些河南府百姓还觉得是前朝那样,已经决计不要钱做夫役了,没想到朝廷这般仁义,那里有不消心干活的事理?
长安城中,陆承启气呼呼地回到了垂拱殿,嘴上骂道:“这些所谓朝廷重臣,莫非就看不出治河的好处?一个个都起来弹劾李诫,觉得朕不晓得,他们是想借力,打压新政么!”
合法李诫忧?沉闷之际,一个被推举为代表的民夫上前,恭敬地说道:“李相公,这雨耐久不断,按俺们这的风俗,是要求龙王爷的……”他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甚么做法请龙王,用黄纸写“天书”,烧给龙王看,还要遣人鸣锣布告“禁涂(屠)”,不准鱼虾上市,各家“净灶茹素”,食荤者惩罚。然后,再由几百上千的农夫,构成要求停雨的步队,以大纛旗为先导,铳、锣随之,而后龙亭、神轿,乐器吹奏,念伴敲打祈念,前去龙王庙请龙王。在返来的路上,要求停雨的步队挥动斧钺、龙刀,称为“护龙”。迎归后,把龙桶里的“龙王”和龙王神像,抬到城隍庙,“龙王”和龙王神像在左,城隍老爷穿上蓝衫陪在右边。龙桶里的“龙王”须常常换水,以防“龙王”不测,日夜有人轮番“值圣”,族内大户轮供“圣头饭”,每日上香祭供三次。久旱则雨,适降甘霖;或久雨骤停,不再降水,则视为“灵验”,开演“谢龙”戏、行纸会,最后将“龙王”送回龙王庙中。
陆承启方才发了一通火,才感觉心中的那股气顺了一些,皱眉道:“他来做甚么,朕不是封他做敷文阁侍制了吗,莫非还要来讨官?”(未完待续。)
不过李诫很清楚,这是治本不治本罢了。要想真正治水,还得像陆承启所说那样,
“李相公晓得看风水?”
就在这时,殿外出去一个内侍,躬身说道:“启禀陛下,钦天监监正陈荀求见。”
李诫固然不信神佛,但也当真地听完了这民夫的定见。他晓得,这是河南府百姓的志愿,等闲违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