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第二,便是对报纸直言朝政的胆量了。敢直言攻讦朝政的狂生不是没有,但只限于几个老友私底下会商罢了,很少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攻讦朝政的,更不消说撰写成文章了。而恰是因为如此,《大顺民报》在一出来,便遭到了泛博子民的爱好,毕竟这份报纸说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实在当代的门路并不是都是这么慢的。秦始皇期间,已经有了驰道,也就是有轨门路,只不过用的不是蒸汽机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但这也够让人吃惊前人的缔造力了。而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车同轨”,而不是那些汗青砖家所说的马车大小分歧。
有人开了头,天然会有人跟风。第二期《大顺民报》才出来,就有人探听如何办报纸了。可申办报馆的前提刻薄,必须有二十余名撰稿人,十多名记者,另有一名功名在身的主编,才气申办。这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却也激起了一些读书人的傲气。他们共同集资,一同撰稿,建立了第二份报纸《书社报》,这已经是《大顺民报》发行第二十期的事情了。
实在,《大顺民报》终究得利者,应当非幕后鞭策的陆承启莫属。固然《大顺民报》大要上是开放了谈吐,但实际上是陆承启有效节制言论导向的兵器。今后他若想公布甚么新政,必定会操纵报纸这个兵器,先做一番言论导向,直到官方有人呼应了,陆承启才会推出新政。如许一来,朝中阻力便会小很多,君臣干系也不会这么严峻了。
报纸热销,最欢畅的应当是印刷作坊的老板了,利用活字印刷术不但大大降落了本钱,印刷质量比雕版印刷都要好。报纸的需求量一加大,他的小小作坊便印刷不及这么多了。这老板也是极有魄力之人,一咬牙一狠心便把周遭空位买下,扩建了作坊,再招来二十余个学徒,专职印刷报纸。他也是派人体味了报纸的销量,看到这般火爆,他那里会有钱不赚,当即窜改战略,开端依托报纸来谋生了。
而官道是为了让官员更好的办事而构筑的门路,也是为了交通而构筑的公路,布衣亦能够走。只可惜大顺朝的门路年久失修,大多是黄泥路,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通行不便。
先进入市场的老是吃大头,《大顺民报》特性光鲜,博得了最多读者。而关乎读书人脸面的《书社报》,亦有很多忠厚读者,大多都是读书人。接下来,另有更多的报纸,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却没有这两份报纸这么大的影响力了,哪怕文笔再精,也比不上这两份报纸。关头还是先进入者的上风过分于较着,先把蛋糕分完了。其他的另有很多报纸,如《商报》、《时政报》等,亦有很多忠厚的读者。只是,他们的销量,还不敷《大顺民报》一个零头。谁叫《大顺民报》的幕后老板,是当明天子呢!
报纸的呈现,大大促进了活字印刷术的生长,顺带还把册本典范的代价给拉了下来,也算是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实事,起码离陆承启的抱负“大家有书读”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