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 吹沙走浪几千里(十九)[第1页/共3页]

吴甡看了也是点头:“实在是想当然耳。”

李明睿趋近御案,低声道:“陛下,臣自蒙召,道闻贼氛颇恶,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可不长虑却顾?唯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

崇祯天子晓得李明睿真是有肺腑话要说,不肯传出去,心领神会命内侍们出去,只留下王承恩在一旁当人柱子。

“这事理是对的,不过他毕竟还是才气有限。”朱慈烺叹道:“你们看,李邦华就老道很多,他要建言由我去南京监国,事前就上了启本求询我的定见。如许不管我同意与否,好歹大师通个音信嘛!李明睿冒然行事,被人攻讦起来我连救都救不了他。”朱慈烺对东宫党并没有特别的管控,东宫系官员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络。李明睿情愿说甚么,这是他本身的事,但召对前后不通消息却让朱慈烺有些介怀。

“故而请陛下屏退摆布。”李明睿谨慎翼翼道。

崇祯四顾无人,方才向李明睿透露心声道:“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相合,但外边诸臣不从,何如?此事严峻,尔且密之,切不成轻泄!”

“文王和婉,孔子微服,此之谓也!”李明睿果断道:“陛下但出门一步,便可龙腾虎跃,不旋踵而天下运之掌上。若兀坐北京,死守危城。实无益也!”

要将全部宫廷与朝廷迁往南京,千里迢迢,非同儿戏。崇祯又问起半途布施等详细事件。李明睿胸有成竹。当即呈上了设兵山东、山西、河南、通州运河和登莱海船五路,故布疑阵。天子以巷子轻车南行。最多二旬日可到淮上。

“李明睿是墨客之见。”朱慈烺拿到密报,并不觉得然。孙传庭和吴甡传阅以后,朱慈烺道:“他倒是想得出来,五路疑兵,父皇轻车简从走巷子到淮上。呵呵,兵从何来?沿途还要户兵两部的堂官领兵防备,那些人能动员多少兵马?”

崇祯十五年的时候,时势还没眼下如此腐败,天子已经有了南迁之心,何况闯贼已经逼近畿甸?

这话算是说到崇祯内心去了。早在崇祯十五年,崇祯就已经动过南迁的动机。但是这件事他跟周延儒“密商”以后,不但泄漏到了外廷,乃至连在深宫的镇静后都晓得了。当时镇静后就找到了周后,峻厉问说:“宗庙陵寝在此,迁往那边!”周后固然是支撑南迁的,但她与崇祯对这位皇嫂视若母后,也只能就此作罢。

“既然要走,就得有懦夫断腕的决计。”朱慈烺道:“这也不舍得,那也要保全,还能走成么?”

……

朱慈烺却不晓得,徐惇和罗玉昆在阳谷县的步队每个时候都在扩大。很多失地停业的农户,传闻闯王来了,携家带口地赶来投奔,只求一口饭吃。四周州县也多有派人联络,要归顺大顺。看着那些将李自成说得如同“沛公重生,太原公子”普通的降书,罗玉昆只能整白天“晕得很”了。

“此事严峻,未可易言,也不知天意如何?”崇祯有了前次的经验。非常谨慎。

东宫大队人马已颠末端阳泉,很快就要进入太行山中,穿过固关分开山西。

左中允李明睿倒是等这个机遇好久了。他一早就想进言天子南迁,只是外廷支流言论对南迁持否定定见。

说不定,还会有一支雄师从太原分兵,直接东向走固关,从真定往东北达到保定。这也恰是朱慈烺东进之路。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