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五十里漕渠,连通二水。漕渠沿岸,纵横阡陌,城邑漫衍。将茅尾国表里二港,连成一体,既可路子九津(九河渡),中通大观港(大风江),又可逆南廉水,南通合浦港,入合浦水路。一渠通四港,遂取名“四济渠”。
经停数日。
闻港中官吏,已候多时。蓟王遂开夜宴。水衡都尉携一众府吏,次第升船。
如此说来。正如三郡乌桓,有四部,三分天下,有四国。二宫太皇并蓟王,总皇权之极,足可与叔侄三人相争。
正因看破此局。王太师,这才割肉饲虎,狐假虎威。而不敢等闲号令蓟王。别的叔侄二民气机,亦无二这般。
如此说来,叔侄三人,亦忌蓟王多矣。
蓟王欣然应允。效仿南广阳巨马水岸,北渚司寒馆。于九津立司炎馆。
翌日,蓟王又见(融)漓父,融氏大巫。漓父求筑公社,以祀火神。
如此,新立融氏县,当为蓟国所辖。西抵十万大山,东达至海。背倚合浦,共分地界。广袤千里,环绕海岸。此中大观港,并诸多沿岸港津,皆归于治下。
只需蓟王上表,二宫太皇用玺,《废帝圣旨》立毕。传檄天下,自当退位让贤。若如不从,蓟王可发兵讨逆,号令天下共击之。
蓟王遂命水衡都尉,于司炎馆周遭,增筑榑木城,督造九津港。为四济渠,市舶冲要。南北珍货,交汇之地。
此时,蓟王上表陈情。言,同室操戈,祸起萧墙,宗室流血,摆荡神器。
周遭百里,枝津纵横之地,新设一县,取名融氏(钦州)。引十万大山部民,倾巢而出,举家来投。十万大山,有民多少。融氏大巫,纵能通神,亦无可知也。蓟王窃觉得,恐不下百万之众。
比方,若不给蓟王,兼督四州之权。董侯直接下诏,命讨伐下邳。
九津,古谓日出之地。《吕氏春秋·求人》:“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沿线吏民,亦得心安。
正因之于蓟王,权重至极。故二宫太皇,久居不离。以求最大得利。
此渠于幕府,利大之极。毕竟,蓟王所立江表十港,皆为幕府所辖。与州郡无干。坐拥表里循环水路,不为别人所挟。蓟王“便宜行事”,无有掣肘。方能将蓟国风采,放之四海。
再沉思。蓟王为辅汉大将军,号尚父。位在大将军之上,为上公之首。何太后已葬身火海,二宫太皇代掌太后之权。叔侄三人,凡有倒行逆施,不配为君。
此九津,非彼九津。然日出榑木之地,九津青羌之野。炙炎之地也。
舍熊掌而取鱼。智者不为也。
西北东南走向,四济渠沿岸,皆归水衡都尉领护。疏浚南廉水道,行万石大舡。亦归水衡都尉所辖。
王驾南巡,除收拢民气,奋发士气。亦可震慑宵小,威赫百蛮。三足踆乌所过之处。凡有幸一观,无不震惊。三体船宫,水上巨无霸。蕞尔小国,焉敢轻生违逆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