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儒生,又岂能不趋之若鹜。

“喏。”白微柔然领命。夫君乃是要助贵霜,一臂之力。

常宁美人,左御卫长白微,答曰:“胜负未分。”

一言蔽之。身处儒家一统朝野之大汉皇朝。岂不言儒?

言归正传。

“贵霜与百乘之战,胜负如何?”待常宁美人,右御卫长梁姿,受命出殿,蓟王又问。

说到底,不过儒家弟子,门派之争。蓟王以最小之代价,求最大之共同。才有本日之盛。

待诸事皆备。蓟王便可择机,班师返国。

特别荀子,『制天命』、『性本恶』、『法后王』。深切蓟民气。

荀后辈子韩非子,又进一步提出“尊今王”:“治世不一道,便国犯警古。”韩非子以为,该当因地制宜,因时化育,制定国策。断不成,食古不化。对“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法先王”之说,并不觉得然。

知微见著。

先论荀子“法后王”者,乃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荀子“法后王”与韩非子“尊今王”,最大分歧。便在于,荀子觉得,“古今一也”。后王之政,乃先王之迹。古今王者,传承有序。

与“法先王”相对应,便是“法后王”。“法后王”乃荀子所创。指“取法今王”。荀子以为:“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言下之意,先王的礼乐轨制,代代相传。故后王之法,实为上古圣王之迹。因而,“法后王”即“法先王”。前后传承有序。

蓟王表中所陈。交由三公九卿,合力完成。由尚书台编撰成册,先交王太师过目,再上呈天子。天子遂专开朝议。命太傅、太师、太保,上三公,并车骑大将军,入宫议事。

不管《二十等爵》、《圩田制》、《编户齐民》,皆出“先王之法”。然蓟王并未墨守陈规。而是因地因时而变。《二十等爵》,权力与任务,相婚配。《圩田制》,答应先行举债,分期了偿。《编户齐民》,分户而不析产。诸如此类。蓟王之法,皆是“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实为先王之迹也。故“法后王”即“法先王”。

晓得蓟人『法后王』。荀子『制天命』、『性本恶』,于蓟人而言,其所作所为,亦水到渠成。有迹可循。

素王孔子、亚圣孟子等儒家先贤,对“先王”皆推许备至,或言传身教;或“言必称尧舜”。荀子遂将“法先王”,概括为儒家治世之本。自汉武大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成封建王朝,二千年之正统。“法先王”亦为历代王朝,奉为金科玉律。凡国有大事,皆要追本溯源,从“先王”处,寻求处理之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

因而乎。凡新朝创建之初,皆师法家“治世不一道,便国犯警古”。轻装上阵,革弊除积,所向披靡。然待稳坐江山,皇位传承有序。却又纷繁,“尊圣敬贤”。死力寻求并左证,王朝更迭之正统。国策亦由“治乱花法”,渐向“治世用儒”,悄悄窜改。以求达到二家均衡:“儒法合流”。便是所谓“儒皮法骨”。

无需弃毕生所学,而转投他门。更无需受三观之变。单就“切换本钱”而言,与长远得利相较,实不值一提。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