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儒,纷至沓来。正因蓟国以《荀子》为基,开立大儒学。且汉室三兴期近。以颍川荀氏《家学》为代表。《荀子》一派,必定昌隆。待炎汉三兴,当为显学。
素王孔子、亚圣孟子等儒家先贤,对“先王”皆推许备至,或言传身教;或“言必称尧舜”。荀子遂将“法先王”,概括为儒家治世之本。自汉武大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遂成封建王朝,二千年之正统。“法先王”亦为历代王朝,奉为金科玉律。凡国有大事,皆要追本溯源,从“先王”处,寻求处理之道。
至此,蓟王远征,暂告段落。
因何将外洋十洲之地,皆分封子嗣。只因,唯蓟国崇尚《荀子》,行“内圣外王之道”。
窥一斑而知全豹。
“百乘居高击下,贵霜仰攻倒霉。”不出蓟王所料。一日难分胜负,蓟王便一日不能命康居撤兵。康居不动,安眠东部雄师,亦不敢妄动。对峙不下,若安眠老王,一命呜呼。王位必落入亲西境邦国,次王子之手。若与罗马,握手言和。尽力东顾,贵霜自顾不暇,百乘趁机续命。丰州南境,再无宁日。
蓟王表中所陈。交由三公九卿,合力完成。由尚书台编撰成册,先交王太师过目,再上呈天子。天子遂专开朝议。命太傅、太师、太保,上三公,并车骑大将军,入宫议事。
正因如此。荀子虽屡遭非议,言其“儒法合流”。然荀子乃出儒家门下,天下无有贰言。
“法先王”与“法后王”,乃儒家分歧家数,之政治主张。“先王”指上古帝王:尧、舜、禹、汤等。先王德政,文籍多有记录。如尧禅于舜、舜选贤达、大禹治水、商汤伐桀、武王伐纣等。
“贵霜与百乘之战,胜负如何?”待常宁美人,右御卫长梁姿,受命出殿,蓟王又问。
说到底,不过儒家弟子,门派之争。蓟王以最小之代价,求最大之共同。才有本日之盛。
待诸事皆备。蓟王便可择机,班师返国。
蓟王诸多行事。皆可,以“法后王”概括。
心念至此,蓟王当机立断:“贵霜王所求斗舰百艘,可先予之。”
一言蔽之。身处儒家一统朝野之大汉皇朝。岂不言儒?
唯蓟王子嗣,自幼言传身教,方能将蓟国之统统先进便当,放之四海而皆准。此乃蓟国共鸣,无庸置疑。
特别荀子,『制天命』、『性本恶』、『法后王』。深切蓟民气。
“喏。”白微柔然领命。夫君乃是要助贵霜,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