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令言:求之不得。介弟既举孝廉,除须昌长。必有真才实学。如入四方馆,当一鸣惊人。三百退隐,手到擒来。

“诸公免礼。”刘备赶紧表示中书令,遣宫人捧入坐席。无需入二千石列。四人独坐,以示优宠。

“如此,如此……”一门长幼,尚在家中。患者胞弟,一时难以定夺。

“如此,当有劳王傅、诸公,代孤妥当把关。”刘备起家施礼。

作为新任西林港令之保举人,海市令亦得蓟王嘉奖。欣喜之余,又心忧童恢恶疾复发。因而苦劝,待任期满,当退隐蓟国。

就事论事。于一份报纸而言。主编的感化,无庸置疑。由创建“月旦评”之门下功曹掾许靖,秉笔操刀。自是上上之选。再加蓟国肱股重臣,中流砥柱,合力把关。当万无一失。蓟王大可放心。

崔寔一语中的:“主公此举,堪比《熹平石经》。”

百官肃容回礼,立君臣之约。

蓟国良医,善治虫瘕。随之不胫而走。

不出数日,便有青州百姓,顺墨水而下,赶来海市寻医问药。

“瑾儿年幼,如何能担此重担。”叔父点头。

“臣等,拜见主公。”蓟国四师,齐齐施礼。

医者父母心。所幸医药足备,海市令遂命良医,悉心诊治。

“记佐”,遂成大热职业。虽不过是百石少吏,然却令国中才子,趋之若鹜。三百退隐,二千及冠,自令民气驰神驰。然才高八斗者,毕竟万中无一。若能以记佐退隐,亦是我辈上佳之选。试想,驰骋国境,采风、催稿。上拜大儒,下访黎庶。耳濡目染,学业自成。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长见地,又得薪俸。二全齐美,何乐而不为。

更有先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足见开放风俗。此,亦是强势文明之明显特性。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包含万种,化为天下汉裔。

经海市良医,细心诊治,童翊病症减退,人渐病愈。旗船服从齐备。巧匠、良医,一应俱全。尽可好生疗养。

想着那条“三人以上无端群饮,罚金四两”的汉律,时下早已不消。便可窥知一二。

门下报馆,随之建立。与传闻奏事,直言进谏之侍御史差异。古往今来,国政民情,皆层层上报,中转天听。蓟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国策民情,层层下达。公之于众,广而告之。

一升一逆,高低立判。

“悉知主公欲刊印邸报。我等星夜前来,责无旁贷。”蔡邕言道。

“喏。”少年再拜。

特别童翊,症状早发。如若再发,普天之下,唯华大夫能救。当时,再北上蓟国,如何来及。童恢遂与海市令商讨,可否将胞弟,送回蓟国放心疗养,以备万一。

不其令童恢,亦住隔壁。正如良医所言,兄弟二人,皆患虫瘕之症。只不过,尚未病发。童恢、童翊,史上亦是如此。若无蓟国良医诊治,二人皆得暴疾而亡。“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豪杰泪满襟”。

五千份《朝闻日报》创刊号一出,举国颤动。

这日。便有一人家,自琅琊而来。言,乃是前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后,长兄今为泰山郡丞。年初卧塌不起,久治不愈。

便有十余岁孺子,躬身下拜:“叔父自归,我陪阿父,同往蓟国。”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刘备这才道破情意:“孤虽远未称‘老迈昏聩’,然有备则无患。为防今后,闭目塞聪,梗阻言路,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故创刊《朝闻日报》,觉得警省。”人老而昏,两汉先帝,比比皆是。便是武帝,亦未能逃脱。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