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所指,莫非是大震关!”宋建幡然觉悟。
上兵伐谋,亦非说说罢了。
两座雄关,既如此艰险,又当如何破关。
“金城关汉置,隋有关官,唐因之,宋绍圣四年重筑,眀屡加补葺。”
王国欣然点头。又冲随他一起扯旗造反的三十六部羌渠言道:“诸位渠帅,归去且收拢部族,悉数迁入二关以内。亦不得耽搁。”
“待二雄关建成。只需再屯兵大河津渡,立寨群山孔道,据险而守。金城、天水二郡固若金汤。三路汉军远道而来,如何久持?一旦关东有变,天公将军挥师西来。三路汉军马上土崩崩溃,飞灰泯没。”智囊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很有谋主之风。
不愧是西凉名流。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能请动阎公为智囊,真乃天大的幸事。
目视众将有说有笑,三三两两结伴而去。阎忠嘴角笑容,一闪而逝。
“愿闻其详。”王国急不成耐。
“事关我等身家性命,岂敢迟延!”韩遂抱拳答道。
金城关属津关。乃保卫津渡和桥梁的关城。因金城而得名。后代描述此关“倚岩百丈峙雄关,西域咽喉在其间。”“控扼冲要,道通西域”。有“独金城关路才一线,西达四郡”之说。
也难怪三十六部羌渠,吓到失禁。
不等王国又看,阎忠掩鼻言道:“诸位皆是一族之长,何故如此失礼。”
“诸将分兵扼守津渡、孔道,不成有误。”王国再出将令。
“某愿往!”韩遂奋然起家。
兵分三路,大张旗鼓。便是行敲山震虎,打草惊蛇。蓟王赫赫凶名,便是无形利器。贼众未战先怯。不敢出兵与敌,只想龟缩扼守。
“某亦愿往!”边章亦不甘人后。
“我等服从!”羌渠纷繁起家。
君不见北地郡十万羌人,被“着匈奴衣胡”尽数掠走,至今不见踪迹。羌人皆传,乃是段太尉身后成神,怒见羌人食言再反,因而驱六丁六甲,金甲天兵,使出移山填海,斗转星移之无上神力,将反叛羌人尽数搬去北方冻土,苦寒之地。觉得鞭挞。
“如此,何人去金城津,大震关筑城恪守?”王国乘机诘问。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于此设置关隘,时下只要烽堠,还未连成关隘。
“妙!”世人纷繁喝采。堂内众将多是本地人氏。天然晓得此处之险。
“智囊可有破敌良策?”韩遂仓猝起家相问。
所谓津关,津者,渡口也;关者,要塞也。“缮关津,据险要。”乃因关、津皆是交通来往之冲要。故地点位置,大多非常险要。
“智囊速速道来。”王国也坐不住了:“若能拒敌于国门以外,亦是大功一件。”说完,又命人取来香炉,置于堂前,为世人驱臭醒脑。
“这可如何是好……”众羌渠群情纷繁,如丧考妣。
“且散了吧。”王国志对劲满,起家拜别。
“金城东四十五里,有金城津。北依白塔山,南临大河,情势宏伟险要。江山之间,宽不及百米,其门路之狭,仅可容一车通行。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描述其险,亦不逊涓滴。何不在金城津上,择地筑津关。与金城互为犄角,扼守咽喉,二路西域联军,远道而来,并无攻城诸器,孔殷间如何能攻陷。”
目光扫过诸将,见再无人回声。王国这便干笑道:“有劳两位将军。民夫、匠人,但凭取之。定要准期完工。切不成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