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驾入城,风雪渐大。两侧街肆,人来人往,热烈不减。蓟国士农工商,一视同仁。经商亦不为人所鄙。爵民中亦多商贾。如豪商田韶,商贾之身为显爵者,比比皆是。且多有爵民,将临街前院,改成商肆。家中既有美田,又建商肆,再有后代退学,夫君为吏。士农工商于一门,不成豆割也。
毕竟,一个就够了。
蓟王心领神会:“太皇,明见。”
“mm言之有理。”董太皇遂消此念。
何况四裔皆以汉化为荣。
官吏倍增,爵民渐多。特别辅汉幕府,兼督四州。四州官吏,皆以安家蓟国,尤以定居都城为荣,河北郡县长吏,不下数百,属吏过千。可想而知,临乡虽大,却也断难包容。
遂有典故:“老蚌生珠”,又称“明珠生(老)蚌”。
如此,泾渭清楚。蓟王一心一意,开疆拓土,立诸王子国。
临乡王城,一里之回。城池外扩,而王城稳定。何来僭越之说。
随幽、冀、并、凉,四州自上而下,吏治皆出辅汉大幕府。特别蓟吏,天下名产。蓟国《二十等爵》、《圩田制》等,大行其道。四州民气安宁,天时尽显。更加四裔不竭内迁,编户为民。人丁皆有增加。如陇右凉州,即便分出五郡,八月案比,仍有各族编户,计千万之众。汉人约占一成。多漫衍于河西走廊沿线,远至河西四郡。余下河湟两岸,冰原高低,皆为羌氐诸胡,世代寓所。羌汉融会,局势所趋。
西域位于诸夏之西,故域外诸国多称“西夏”。丝路沿线公众,则称之为“悠远的绿洲”。
蓟王重修前燕旧宫,亦何尝无有,二分吏民之意。
董太皇言道:“王上多虑。六九洛阳,乃是王城。郭外闾里,又何止于此?”
背后的好处拘束,无需明言。叔侄三人,皆心知肚明。董太皇年近五旬,窦太皇已满四旬。董太皇抚心自问。若我为蓟王,为长远计,当力保窦太皇。毕竟,寿长十年。用后代话说,年青便是本钱。正因年事渐长,美人迟暮。故窦太皇,无事不离西宫。养尊处优,万勿轻动。
之以是滞留北国。亦是将本身好处最大。如前所言。“废立天子”,这项终究组合必杀技。需太后并大将军同时策动,缺一不成。
也挺好。
王太后慨叹,董太后已知天命。
窦太皇谏言道:“一里之回蓟王宫,固若金汤。若出宫别居,恐为人所乘。”
试想,若此时移驾甄都。裹入朝廷纷争。刀光剑影,兵乱不休。短则一年半载,长不过三年五载。必惊怖而亡。哪如蓟王宫这般,坐享承平,了此残生。
西域都护府,它乾城。西域大使馆,夏宫。
“贵使免礼,请上座。”它乾令韦端,和颜悦色。自出为幕府属吏,守西域雄城。营私职守,很有贤名。为城中各族所敬。
汉人之美,羌人大羊。同出女娲后嗣,炎黄鼻祖,本不分相互。
“王上命大通守,重修前燕王都。必为嫡宗子封继位。易县甘泉宫,为甘后并麟子阿斗行宫。临渝碣石宫,为甯贵妃所居。何不求造新宫,为你我姐妹容身。亦或西迁范阳长安宫。”董太皇忽道。
韦端二子,宗子韦康,字元将,二子韦诞,字仲将。同入蓟太学,皆有才名。常代父拜访老友孔融。孔融喜其才,与端书曰:“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又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料双珠,近出老蚌,甚贵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