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重笑答:“乃摆布逢源之计也。”
董重与王斌缔盟,欲再兴外戚。
“文若良言,我已尽知。”曹操出身官宦之家。察言观色? 摆布逢源。自故意得。如何与权贵订交? 曹孟德如鱼得水,深谙此道。
“愿闻其详。”王斌诘问。
王斌此来,亦是董侯表示。
曹操一声长叹:“子曰:‘父在,观其(子)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身为人子,如之何如!”
更加王允,保全大局,不与相争。高风亮节,更令曹嵩愤激。寺人以后,乃曹嵩没法躲避之诟病。便是其子曹孟德,亦常耻于出身。
岂料风云突变。
“哦?”王斌略作考虑,这便反问:“大河高低,蓟王所辖。天子若言西行,曹孟德岂敢不从。”
其父心机,曹操焉能不知。时人重名,珍惜羽毛。王允出身王谢,一日千里,王佐之才。忠贞不平,为国除贼。不管出身、经历、皆远非曹嵩可比。且论年纪,小曹嵩十岁不足。年长位卑,申明不及。曹嵩与王允,便是所谓“既生瑜,何生亮”。说到底,还是心态扭曲。
董卓不答反问:“执金吾可知,甄都之时势乎?”
王允总朝政。车骑将军吕布辅之。仍称其董骠骑。朝野遂成默契。
此亦是天子授意。洛阳时,董重与董卓,沆瀣一气。被贼臣表为大将军,以继何进身后之位。然待董卓被杀,满门伏法。麾下西凉诸将,转投史侯。董重一夜兵马散尽,只剩孤家寡人,惶惑不成整天。因而上表请罪,将大将军印绶还回。然却再无下文。
“上公之争,朝野尽知也。”王斌答曰。
曹操苦笑:“阿父花甲之年,尚不及七旬,如何归老。”
“今曹孟德掌兖州,麾下数万雄兵,扼守枢路。岂能轻放天子西去。”历经海海沉浮,董重亦知行倍增。与先前混吃等死,不成同日而语:“若起兵祸,天子危矣。”
荀彧考虑言道:“卑贱窃觉得,太保所慕,非太师之权,乃太师之名也。太师尚不及花甲,已名重天下。太保……”
曹操逐吕布,一统兖州兵马。又扶其父,登上公之位。曹氏父子权势大盛,与王太师分庭抗礼,欲夺朝政大权。
甄都? 骠骑将军府。
曹操眼中? 一闪锋芒。
“太师对劲。”王斌又答。
“且问,若迁回旧都,何人对劲,何人得志?”
若只是好处之争,倒也罢了。裹挟私家恩仇,断难分身。
董重答曰:“重回旧都,上公之争,虽可解。然,天子又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