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嫁又称“送亲”。两汉和亲匈奴,多行送亲。策封宗室或宫女为公主,遣正副二“送亲使”,持节,组庞大送亲使团,浩浩大荡,奔赴塞外。

故若将朝廷多次赐婚,皆视作美民气计,也不尽然。

所谓迎来送往。有送必有迎。待送嫁入函园。蓟王必有正副“迎亲使”,列队出迎。

“陛下所言,无有不当。”蒋干肃容下拜:“下臣代我主,伸谢天恩。”

因而商定,由洛阳令司马芳并黄门令左丰,持节相送。

自和亲三郡乌桓,塞外鲜卑,漠北高车,西域五十六公主,东洋列岛女王,岭南十夷王女,及诸夏仙门。到并开四方都护,好处之“大美兴”,而“难以算计举也”。便是蓟王“和合之道”也。

见蓟王确无上洛之心。帘后董太皇这便言道:“既如此,便行送嫁之礼。”

蓟王无难事。朝野高低,无人拦住。

董太皇并窦太皇,端坐帘后。少帝正襟端坐殿中。

此乃家国层面之上的好处布局。至于小我得失,实不敷为计。

自先帝始,朝堂多次赐蓟王婚。尤以西域五十五国,五十六公主同嫁最为颤动。时人皆觉得,乃是行一贯皋牢和亲之策。亦有人言,乃帝王美人计。蓟王幼年多金,风骚俶傥。夜夜歌乐,必定子嗣浩繁。试想,蓟国便有千里之土,亦不敷宰割。

更何况抛开背后好处不谈。蓟王麒麟霸体,一角戴肉。玉树临风,英姿勃发。翩翩乱世佳公子。幼年多金,长情厮守。自是良伴天成。

诸事毕,董太皇设宫宴接待。少帝借端政务繁忙,先行拜别。

蓟王门下主记,九江名流蒋干,趋步入内,大礼参拜:“下臣蒋干,叩见太皇,叩见陛下。”

蓟王聘资,天然丰富。试想,先前国中有胡商,自丝路沿线发卖胡女入市中。以养女之名,嫁与国人。收取高额聘资。可谓暴利。再遐想,有少吏年五十尚未能娶妻。以及两汉“前无前人,后无来者”之厚葬民风。时人事死如事生。生与死同。便可知“厚嫁成风”。

所谓“事出有因”。

子钱家无有贰言。遂将五千万贳金,一分红二。董太皇并新帝,各取其一。再各出少量,充作嫁资,陪嫁安氏便可。贳金只此一次。余下封邑年年收益分红,则尽归安氏所用。

独一缺憾,后宫胡女流行。因而“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故,以后朝堂再行赐婚,多为汉家女。窦氏、何氏、马氏、邹氏、杜氏。再加安氏、冯氏。一脉相承。

此不难了解。官秩太高,官秩太低,皆有凌辱摧辱之嫌。

蒋干言,陪嫁宜当从简。毕竟封淯阳君,已是厚恩。须知,县主汤沐邑,亦可传袭后代。悠长而言,这笔嫁资,可谓一本万利。

“如此甚好。”少帝终究暗自松气。话说,若蓟王执意上京,少帝亦无可禁止。唯有听之任之。然,此乃权臣之行事,猜想,蓟王必不会一意孤行。

乃至有封君列候,感激涕零。得救于水火当中也。

少帝亦欣然允之。独一抵触,便是迎亲还是送嫁。

但不成否定,皆是好处使然。

董太皇对峙蓟王迎亲洛阳。只因安氏乃大长秋兼领尚书令,大寺人曹节养女。不成等闲视之。

此中最闻名,便是昭君出塞。后代另有文成公主。

“于时困匮,赖此复振”。仅此一句,足见一斑。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