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当如何战。降又如何降。

总而言之。若要安定羌乱,只要二策:一急一缓。

于此,“饶妻”二字始见于史籍。

又岂能如禽兽般“妻后母,纳釐嫂”。

题目很简朴。是降是战。

刘备得知后,百味陈杂。

启事,乃是黄巾贼人破钞巨资,雇佣三十六部羌渠,合股发难。

羌人桀骜,先秦时称“西羌”,本是半游牧民族。初时“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穀,以产牧为业。”故而,游牧羌人,民风彪悍。固执英勇、刻苦耐寒。族中青壮,好勇斗狠,悍不畏死。

提及段太尉,刘备曾在府中密室,得段太尉《平羌手札》。洛阳时,曾日日研读。对东羌各部,可谓了如指掌。贾诩亦曾经常陪读。返回蓟国时,刘备又将《平羌手札》尽数交给贾诩研读。岂料偶然插柳,今得大用。

仿佛抓住了拯救稻草,韩遂当即下定决计。

将心比心。若非被逼无法,身处绝境,谁会如此行事。

活的有多不耐烦!

一言蔽之。此次西征,不为一地一城之得失。而为除羌乱恶疾。

西凉一地,有大分歧。

三十六部羌渠,虽多已回营。然士气降落,军心已乱。距一哄而散,为时不远。

东迁以后,羌人改游牧为农牧,称“东羌”。在各自盗窟旁试种五谷,放养牛羊。民风渐与汉人相容。但强力至上,崇拜强者的本性,并未有变动。

据先零王子所说,遵循商定俗成的好处分派。羌骑抄掠来的财帛粮秣,要分红三份。

因而,河湟间,西海及大小榆谷,便成为羌汉争夺的重点。

西海有”高山美草”及”鱼盐之利”,王莽时曾设西海郡,筑五县。大、小榆谷”地盘肥美”,天时其次。大允谷,赐支河曲再次。赐支河辅弼比之下,位置最西,天时最次。

有黄巾贼前车之鉴,还敢在蓟王劈面,装神弄鬼。

一统六军,手握重权。再有三十六部羌渠,马首是瞻。韩遂方才升起的野望,便被无情的吹散。

缓策,需长情。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设循吏,除苛政,将羌人间代归于教养,尽数归心,百年以后,羌人皆汉人。不分你我。此为上策。

帝国日薄西山,何故存百年。而刘备亦没法久居陇右,若平羌刚有转机,便被调回,陇右一地又被陛下售卖别人。买官上任,刮地三尺,乃至羌人积怨再反。如此功亏一篑,恶性循环。羌人屡遭‘戏耍’,吃一堑长一智。必定变很多疑狡猾。不再轻信汉官。

之以是,贾诩借阎忠之口,构筑金城、大震二关,设瓮中捉鳖之计,便是受段太尉《平羌手札》开导。《平羌手札》中,羌人民风、节庆,皆有详细书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