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蓟王神鬼乱舞版图,将作馆不敢怠慢。立即动手研发晒盐技艺。

关头是,种田发不了财。

直接引海水制卤晒盐。后代长芦盐区,“春暖之时,远洋掘沟,以待潮入沟,坚筑‘晒池’,九层或七层,自高递下。潮退,两人绳系‘柳斗’,戽沟咸水入第一层池中,注满晒之,然后放入第二池,复又灌满高地,次第放之末,投‘石莲’试之,咸矣,因而趁晴曝‘一日成盐’。”

海盐,最后制取,乃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称煮。史称“煮海为盐”。《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周礼》亦载:“幽其利鱼盐”。

若真如上计令所言,那便是“百亿之利”。

十一月末。大河、渤海,接踵冰封。然巨马水仍绿水长流,奔腾向东。

在刘备看来。不管煎煮、晾晒,道理实在都一样:“蒸发结晶”。

不日回报。

四海船商,赶在冰封前,满载而归。蓟海内河航运,却耐久不息。接送各城职员物质来往。转运粮秣到各处城仓、虎帐,乃是重中之重。夏季施工,蓟国能工巧匠,早已熟络。物料齐备,人手充沛。薮中大建,合法适合。

究竟上,时下盐民煎盐,相称辛苦。

蓟国种田,实在不苦。从耕作到收割,皆有畜力构造器。何如盐田,乃草创。先时必以人力为主。若以一人一亩计,当需百万之众。若一人十亩,亦许十万壮劳力。

两位国相,仓猝调派人手。前去二县,围海造田。

远超书报一千万石的预估。

都船与都水二署,调拨人手。错开供暖岑岭,适时开启阀门,注入热泉,为河道升温。

刘备也是一惊。只知后代长芦盐场,非常驰名。芦台场合产之盐,可谓海盐佳品。色白、粒大、质坚、味原,因此有“芦台玉砂”之称。

今忽闻,有百亿之利,横卧在渤海上湾。

王上又不准举高谷价。天下缺粮,奇货可居。却仍作价三百蓟钱。铸币亦需质料。不管是东凌矿上铜锭熔炼开采,还是两汉旧币新铸,皆受时限。

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待二县盐田建毕,蓟国何止富甲天下。

远洋之地,已结厚冰。特别是长芦、长汀二县。马车加装雪橇,在冰面上来往通行。运送砾石、大木、砖瓦。如刘备所言,先建城池,再造堤堰。防海水倒灌。待地盘晒干,取北薮淤泥铺地,自可为良田。远洋多盐渍,不毛之地若不能为良田,则辟成“盐田”。

言:三百里滩涂,可辟盐田百万亩。大略算来,或可得盐,一千万石。

蓟国度大业大。左支右绌,积少成多。笔笔皆是天文数字。特别是陇右流徙羌人。若四年期满,不肯再留牢城,携庸金返归老寨。巨款当如何渡支,乃压在二国相心头的,千钧重担。

然百万亩盐田,盐户何来?

这还了得。

“晒池”类比梯田。乃是指从滩底到滩上,层层构建的盐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设七层或九层。

刘备终究明白,何谓“渔盐之利”。

不毛之地,可解燃眉之急。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两边辩手,引经据典,振聋发聩。再合国政,旁听学子们,纷繁觉悟。

命良匠取来海水,送入琉璃暖阁。分装入方格匣中,趁冬暖阳,连日曝晒。果见盐晶。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