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雍先容:“吴循字元顺,南阳宛人。祖上乃云台二十八将之二,‘差能人意,若一敌国’之大司马吴汉。”

刘晔有王佐之才,又喜构造术。按刘备心中所想,可先继任大利城令,千石起步为好。谁知二位国相,竟一把将其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弄潮儿”。

公然,待图卷缓缓展开。刘备一眼辨出。乃集塔吊、打桩机,所用构造,三合为一。先借绞盘上劲,将配重端升起,待搬动弩机,配重下落,将另一端投石抛出。乃是非常先进的“配重式抛石机”。细细观赏,刘备还看到了用于储能,可加快抛射的“扭簧”。后代最常见的扭簧,便置在晾衣服的木夹子中。放手即闭合。

“主公何不亦召来,劈面一观。”耿雍答曰。

“主公明见。”耿雍又奏:“然,盐田分歧稻田,如何耕作收割,皆无先例可循。故需随机应变,见机行事。换言之,不管国中宿吏,还是学坛新人,对盐田所知,皆划一。”

“是何人也?”

“月前孤身北上,登四方馆。憾止于黄金阙下。依例当授千石官。南阳良匠会聚,自幼耳濡目染,精于构造术。合法其用。”耿雍又言道。

刘晔洛阳时,与周瑜形影不离。周瑜举家迁入蓟国,其父周异拜领京沚令。周瑜为江淮孤生,退学太学坛。却并未重换师门。博论一鸣惊人,大杀四方。然因无同门互助,常被群起而攻。

刘备焉能不喜。

斯须。便有一墨客登殿:“宛县吴循,拜见王上。”

且看刘晔如何故对。

话说,官渡之战时“(曹操)乃为发石车,击(袁)绍楼,皆破。绍众号曰‘轰隆车’。”传闻,发石车的设想图,便是刘晔所献。上装机枢,弹发石块。因声如雷震,故名“轰隆车”。亦称“抛车”。

右相耿雍奏报:“重生盐田,唯利构造。值用人之际,当不拘一格。故臣等保举刘晔,为大夏令。”

“喏。”士异取圣旨在手,朗声朗读:

“刘晔师着王谢,学问赅博。虽少年,却才高。且兼通构造奇术。主公曾言,盐田需借构造诸器,方能事半功倍。刘晔合法大用。”

“幼年才高,又精构造。乃其三也。”刘备悄悄点头,又问道:“何故知之?”

刘备悄悄点头:“事急从权,乃其一也。”

“哦?”见刘备看来,大利城令苏越,起家奏曰:“刘晔献‘发石车’,现已造毕。”

“何不当文武百官,言明因何则选。”

“臣在。”耿雍、崔钧双双起家。

“可将一钧(15公斤)弹丸,抛出八百步。”苏越答曰。

“如此,且召上殿来。”

“臣,附议。”横海中郎将黄盖,亦起家。

“得此物,天下无不破之城矣。”蓟都尹娄圭,亦晓以短长。

收周瑜手札,刘晔告别恩师,星夜来援。同门师兄弟,共退学坛,博论无敌手。号“江淮双生”。刘晔年十五,而小师弟周瑜,开年亦不过十岁。堪比“圣童”之名。

女官捧来朝服、印绶。二人入偏殿穿戴划一,登堂衣秀,落座比二千石位列。蓟王曾有言在先:只需编户过万,口过十万,既可擢升为令。户破二万,人丁破二十万,得食双俸。苏越升大利令时,已兼领王宫行人。得享双俸。刘晔尚未达成,暂不得享。

《范蠡兵法》:“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