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阁兵乱,死伤惨痛。洛阳城中,家家闻哭声,户户俱缟素。右丞来函。言,背后另有黄巾余孽行借刀杀人。”环顾群臣,蓟王居高低问:“先帝已崩,新帝继位。与承平道并无仇怨,因何一再行刺。”

灵帝尝到长处,遂大肆卖官,兴建西园。整日与万余年十四至年十八宫女玩耍,彻夜达旦,再无复兴之念。

“臣等,服从。”二人同声下拜。

启事不庞大。鄙谚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论小我涵养及治国之能,太皇窦太后远比太皇董太后、何太后,贤能淑德太多。

刘备深觉得然。

右相耿雍,起家奏曰:“窦太后身后无人(言指无外戚),又是太子嫡祖母。垂帘监国,虽是利好。然正因无窦氏外戚互助,势单力薄。以大将军何进并骠骑将军董重为首的二家外戚,如何能甘心。若胁以兵锋,窦太后危矣。”

窦太后,称“太皇窦太后”。董太后,称“太皇董太后”。

今汉治政,讲究经术。太子宫官,以太傅为首。太傅可借“近水楼台”之便,向太子灌输治政理念。太子继位后,常常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究竟上的丞相。太傅死,本朝即除此官,以示崇重。唯有下任天子即位,才会新设。

郑玄谓“还政于朝”,便是指规复以三公九卿为首的,朝官的权力和职能。如此一来,百官势强,即便不结党,亦可与外戚、内官,分庭抗礼。成“三足鼎立”之势。

“主公明见。”群臣下拜。

正因桓灵以来,天灾不竭,天灾更烈。自耕农纷繁停业。典妻鬻子,沦为耕户。更有甚者,流徙千里。走投无路,逼而造反。恰是黄巾逆乱之本源。

蚕室乃“宫刑”之所。又称“腐刑”。“宫,淫刑也,男人割势,女人幽闭,次死之刑”。换言之,宫刑之重,犹在极刑之上。

崔钧言下之意。若以函园一万幕府精兵为后盾,窦太后自当稳坐帘后。称制监国。如此一来,必与何进、董重,势如水火。万一引火烧身,惹何进与董重嫉恨。于(蓟)国无益。然此举,于(汉)朝却大有裨益。

高低皆饱食,又无前后之忧。三百余城,子嗣均分。为妻为母,又何必去争。

《汉书・外戚传》:“汉兴,与秦之称呼,帝母称皇太后,(帝之)祖母称太皇太后。”秦汉今后历代相沿,亦省作“太皇”。

斯须,忽见黄门令左丰,引一人入室。恰是右丞贾诩。

窦太后出身王谢,耳濡目染,远见高见。远非普通妇人可比。且窦氏权盛时,先帝与董太后,皆谨小慎微,日夜夹紧尾巴做人。灵帝铸复兴剑以自勉。董太后大义灭亲,杀“矫永乐太后属请(遁辞董太后拜托)”之执金吾董宠。待大将军窦武身故族灭,窦太后被监禁云台,董太后干预朝政,教唆灵帝卖官求货,犹不满足,又自纳款项,堆合座室。

当然,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和稀泥亦可。若行有为而治,三家皆不获咎。刘备大可上表,“三后临朝”。然此举,必造对峙。三家明争暗斗,合纵连横。百官随之分立,政令难出。《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洛阳北宫,永巷,蚕室。

只闻蓟王宫,群芳斗丽,从未听闻群妃争锋妒忌。只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