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北宫,永巷,蚕室。

“今汉政令,皆出于尚书台。三公九卿,多不副实。故才有‘权重秩卑’之说。”上庠令郑玄起家奏道:“正因公卿尸位素餐,才听任外戚与内宦,争权夺利,相互杀伐。乃至二宫流血,朝堂板荡。老臣觉得,正可借此良机,‘还政于朝’。”

洛阳朝堂与右丞贾诩来函,一并送达蓟国。先朝后国。朝事为重。刘备遂开朝议,论及少帝册立事件。

窦太后,称“太皇窦太后”。董太后,称“太皇董太后”。

刘备深觉得然。

门下祭酒司马徽,起家奏道:“先帝初继位时,年纪尚幼。时由嫡母窦太后垂帘监国。恰逢汉羌之战,百官皆觉得,比年挞伐,乃至民生凋敝,无觉得继,需罢兵生息。唯段太尉上疏力谏,不成半途而废。窦太后纳其言,力排众议,战而胜之,荡平羌患。若非前大将军窦武,‘都亭之变’。仍由窦太后监国,朝政许不会沦落至此。”

窦太后出身王谢,耳濡目染,远见高见。远非普通妇人可比。且窦氏权盛时,先帝与董太后,皆谨小慎微,日夜夹紧尾巴做人。灵帝铸复兴剑以自勉。董太后大义灭亲,杀“矫永乐太后属请(遁辞董太后拜托)”之执金吾董宠。待大将军窦武身故族灭,窦太后被监禁云台,董太后干预朝政,教唆灵帝卖官求货,犹不满足,又自纳款项,堆合座室。

至于何氏,少帝便出何后,大将军何进自会权倾朝野,稳坐垂钓台。且窦太后身后无人,何与董,皆可放心。待少帝元服亲政,窦太后自当退位。长远来看,何氏乃最大受益者。

天子死而地分。封建期间,地步的首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趋利避害,人之常情。和稀泥亦可。若行有为而治,三家皆不获咎。刘备大可上表,“三后临朝”。然此举,必造对峙。三家明争暗斗,合纵连横。百官随之分立,政令难出。《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家国天下。蓟王当以大局为重。

时下,施以宫刑的场合称为“蚕室“。“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又谓:“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

刘备欣然点头:“如此,二位国相且拟表奏。言,孤请太皇窦太后,辅保幼主,垂帘监国。举永乐少府杨彪为太傅。”

正因桓灵以来,天灾不竭,天灾更烈。自耕农纷繁停业。典妻鬻子,沦为耕户。更有甚者,流徙千里。走投无路,逼而造反。恰是黄巾逆乱之本源。

“主公明见。”群臣下拜。

黄巾蛾贼,自承平道始,便以毁灭大汉为己任。“彼苍已死,黄天当立”,仅此一句,改朝换代之心,昭然若揭。大贤能师与神上宗师,虽手腕各别,却殊途同归。先前蛾贼势大,故八州发难,豪取天下。被剿除以后,化整为零,暗集优权势量,行斩首行动。苛虐更烈。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