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复祖爵,刘备名声在外。时少年得志,欲大刀阔斧,做一番惊天动地,惠及万民的大事来。有感于幼时宗祠大考。楼桑刘氏虽子嗣浩繁,却代代只能甄选四人,习文识字。便是如此精挑细选,还被某个不着名大儒,拒之门外。只愿收为著录弟子。

江山终入朕手。

蓟王无难事矣。

北岛毗舍邪人,脾气和顺。善渔猎及农作。只需引入蓟国良种,稻作当可一季数熟。特别港口背依平原(吕宋平原),雨水丰沛,亦利圩田。

早知本日,何必当初。

因而,郭奉孝言:“再有四百年,无分华夷。四海升平,光融天下。郭嘉窃觉得,若我大汉做不到,再无人能做到(详见:《四海· 1.146 大而化之》)。”

保护初火,焚尽蛮荒。

换言之,自熹平四年(175年)首刻,至光和六年(183年)碑成。《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天下才有了同一的法定版本。

又说“百闻不如一见”。道听途说,终不成信。

因而赐加九锡,再次作罢。

朝中又起赐加九锡之论。

还是那句话。不设身处地,活在当下。如何能知汉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切莫今后代经历,反推前朝。

刘备常言,活在当下。

少帝六百里传书,扣问太妃之意。

言归正传。

煌煌天汉,王者之心。必定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或有人言,时蔡邕携藏书百车来投。蓟王为何只收录于藏书阁,却不大肆刊印。

然刘备却觉得:“蛮夷豺狼,不成厌也,诸夏密切,不成弃也。”

后代观古文,注解常见三人:蔡邕、郑玄、颜师古。时下为各种经文注解之大儒,多如过江之鲫。恩师卢植,四少师崔寔、刘宠、陈寔,皆有注解。几人皆是经学大师。便是所谓“一家之言”。各有“家本”。

若类比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造纸术,印刷术,二大神技,皆排在首位。

不但与刘备认知相悖。亦与大汉国策相悖。终汉一朝,蛮人北上,胡人南下,羌人东归。充而化之: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日月所照,皆为汉民。

蓟王上表,请立江表诸港,及象林苑等,诸多条陈,无不该许。当然超出十港,然戋戋小事,何足道哉。

如何施为,无需蓟王亲临。待安抚一众豪酋,蓟王遂率船队北上。经过南醴、甬东等,中继港。弥补耗损,返回泉州港。

故蔡邕藏书虽多,蓟王不消。

术业有专攻。那个最善于,便用谁。

众豪酋感激不尽。指天为誓,永不复反。

少帝亦得心安。

太后深谙商贾之道。猜想,开价虽高,却终可筹议。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