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璟心头苦涩,“莫非就因为淮南使者举止有异,父亲便要思疑领兵统帅?”
李从珂已经筹办寝息,而就在这时,帐外亲兵来报,说是淮南使者前来拜访,有珍奇要献给李从珂。李从珂闻言并不感觉讶异,前日卢绛来拜访他时,两人相谈甚欢,本日卢绛遣人来送珍宝与他示好,并不是希奇事。
卢绛、蒯鳌相视一眼,俄然双双拜倒在地,口中呼道:“仆等拜见江淮王!”
而后为了管束节度使,朝廷又起用寺人为监军,使得寺人权势日趋收缩。
“如何便不成能?”李嗣源声音冰冷,“因为他是忠臣?昔年庄宗让孟知祥、李绍斌出镇两川,看重的不也是他们的虔诚?但是究竟如何?数万将士,血洒疆场,数十万百姓,日夜供应粮秣于火线,朝廷耗花赋税兵甲无数,最后换来的是甚么?不过是平白便宜了别人!”
李从璟点头道:“依我看,卢绛、蒯鳌等人如此作派,清楚就是成心为之,意在使得大家起疑,闹得世人相互猜忌,特别是让李从珂思疑莫离,好使得军中将帅分歧!”
......
时已入夜,来的又不是卢绛、蒯鳌两人,以是淮南使者在进帐前,被李从珂的亲兵搜了身,以确保全面。当然,对方捧着的礼盒也被细心查抄,并且没有再交还给他,直接就送到了李从珂面前,以免对方整出甚么幺蛾子。
以是,眼下该当如何?李从璟在内心想着。
安禄山、史思明本就是节度使,而朝廷赖以平叛的军队,以朔方军为主,又皆是节度使的兵马,这让朝廷如何能不猜忌和安禄山、史思明一样出身的平叛节度使?
洛阳,宫城,崇文殿。
若说冯道的奏章,只是捕风捉影,就充足引发君王猜忌,那么李彦超、丁茂的败绩,就几近能够说是铁证了。
孟知祥、李绍斌的前车之鉴,就在面前,鲜血淋漓。
李嗣源在李从璟面前停下脚步,神采庄严的望着他,“如果淮南使者来回于两地,议论的不是淮南与我大唐媾和的前提,而是淮南与莫离媾和的前提,那又如何?”
卢绛俯身再拜,“事关严峻,请将军屏退摆布。”
这话让李嗣源心生不满,仿佛他猜忌之心很重普通,“冯道在奏章里说得很清楚了,他与卢绛、蒯鳌二人扳谈时,两人丁中皆是对莫离的歌颂之词,还不谨慎说出过徐知诰对其甚为看重,只恨不能与之共襄大业的话——莫离为何不限定这些人与军中将领、文士来往,这莫非不是在为今后筹算?”
朝廷安定安史之乱后,不是没有机遇趁机削平藩镇,却为何反而使得举国遍是节度使?
“频繁来往,是为相互熟谙,为今后相互勾搭打通枢纽;不议论媾和之事,是因为此事还不决下来,必必要秘而不宣,这有何冲突?”李嗣源反问。
莫离莫非果然会叛?
李从璟晓得彻夜两人说话的成果,必定也是朝廷措置江淮战局的成果,如果李从璟不能压服李嗣源,让李嗣源换了全军统帅,江淮战局必定大受影响。
李从璟想起安史之乱,心头微沉。
但是作为储君,李从璟莫非就没有帝王心术?他莫非果然毫无保存的信赖莫离?手握十余万雄师的统帅,君王果然能完整信赖?还是说,他与李嗣源争辩,不过是想让李嗣源压服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