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业对交,各凭各信,不立字据,汇水随市道松紧,临时裁夺。
丰兴典银4000两年息7厘
5、汇票。凭票给付,汇水随行市。
裕泰典银1000两月息6厘
2、迟票。除以兑期另加汇水外,所占之期,按月预算递加。
另:山西票号的停业内容与范围:
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以33300银两作为江西筹借直隶银由山西票号蔚长厚、新泰厚汇赴江海关道衙门转汇直隶。上面是从同治元年(1862)到光绪十九年(1893)山西票号汇兑京饷银两统计:(《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群众出版社1990年版)同治元年(1862)10万两同治H年(1863)139万两同治三年(1864)56万两同治四年(1865)128万两同治五年(1866)235万两同治六年(1867)413万两同治八年(1869)277万两同治九年(1870)37万两同治十年(1871)15万两同治十一年(1872)283万两同治十二年(1873)155万两同治十三年(1874)10万两光绪元年(1875)453万两光绪二年(1876)384万两光绪三年(1877)233万两光绪四年(1878)2万两光绪五年(1879)179万两光绪六年(1880)296万两光绪七年(1881)240万两光绪八年(1882)143万两光绪九年(1883)221万两光绪十年(1884)24万两光绪十一年(1885)283万两光绪十Th年(1886)280万两光绪十三年(1887)10万两光绪十四年(1888)1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152万两光绪十六年(1890)329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290万两光绪十八年(1892)313万两光绪十九年(1893)266万两以上31年中,票号汇兑京饷5860万两,均匀每年达189万两。
光绪三十年(1904)清当局规定公款发商生息体例后,利率年息不过4厘到5厘,票号占用公款仍然好处很大。
据统计,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产部存放各银行票号款项共693万两,此中户部存放银行424万两,占总额的61%,存放票号206万两,占总额的30%,存放本国银行57万两,占总额的8%,存放其他行号六万两,占总额的1%。
7、汇兑河工经费。清朝河工经费数额很大,由山西票号卖力汇兑,使山西票号又大获其利。如同治十二年(1873)广东的河工经费一万两交山西票号协成乾、蔚长厚、志成信汇兑。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三次汇解银219000两,交山西票号商志成信、协成乾汇兑,解赴天津支应局转解河南河工利用。
如同治三年(1864),粤海关因关税征收无几,不敷凑拨,向山西票号协成乾借银五万两汇兑,向志成信票号借银五万余两,由税收项下提拨归偿。光绪三十年(1904)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先应解银228135两,已由山西票商照数借定,由志成信、协成乾汇兑至京。同治时,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筹解军饷,广东在厘金项下筹银六万两,向山西票商借六万两。光绪三年(1877),广东解京第四批京饷,向山西票商志成信、协成乾、谦吉升、元丰玖等借报166000两。光绪五年(1879)广东应解第三批京饷,向山西票商志成信、协成乾、元丰玖借银242000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西师旅饥荒,急需军饷,而广西库空如洗,广东筹拨有限,又向山西票商挪借银12万两协济。光绪十八年(1892),广东向日升昌、蔚泰厚、蔚长厚、新泰厚票号借银二万两,作为第二批起解承平关常税并由该票号汇京。光绪二十七年(1901)新定赔款,四川每年派银220万两,匀作12次每月分摊,至二十九年(1903)前已向山西票商借银30万两,刻下解期又迫,复向山西票商借银186345两,发交山西票商协同庆汇兑,于年底汇江海关,作为川省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还款。光绪十五年(1889)江苏淮安关曾向山西三晋源票号借银一万两,托付内运。同治十二年(1873),晋省因库储久空,曾向平遥等县40余家票号借银21万两。光绪十三年(1887)湖南向山西票号天成亨、协同庆预措协饷银48000两。光绪十三年(1887)甘军由京返甘路经平遥借票号银三万两。光绪三十年(1904)奉天官盐局向山西票商合盛元借银20万两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