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的布卢瓦城中,有一座教堂的大门是由青铜制成的。这扇大门看起来就像是一本书。它上面刻着爱丁纳伯爵和布卢瓦市民所签订的条约。市民们承诺为伯爵的城堡制作一堵城墙,并以此来调换征收酒税的权力。那种酒早已被喝得一干二净了,而喝酒的人也早已长眠于地下,城堡四周的城墙已经坍塌得所剩无几,只要那则条约仍然在装潢着青铜大门。
这类书是如许来浏览的:左手握住刻有雕像的阿谁小棒,右手卖力展开书卷。也就是说,在浏览的时候,两只手都要派上用处。一旦你挪开右手去揉揉眼睛,或者是抓起一支笔,那么,全部书卷就会一下子变成本来那番模样。以是,如果想从书中摘录些甚么,或者是要在上面作些注解,几近是不成能的。如果想要誊写这本书,就得由两小我来完成:一小我读,一小我写。
把它贴在栅栏上如何样呢?
但是,有没有充足多的栅栏能够贴得下全数的册页呢?要晓得,没有人专门设立过如许的“读书栅栏”啊!就算有,此后一旦下起雨来,书会变成如何的一番气象呢?并且,你又该对它采纳如何的庇护办法,使其免受坏气候的侵害,使它不被好人在某一天给撕成一片片的呢?
如许的书究竟该如何来浏览呢?
亚述人先是把黏土建形成一块相称大的厚泥砖,接着,誊写员用一根三角形的小尖棒在上面画上标记。他把小棒按进泥里以后,很快就把它取了出来,如许一来,每一个笔划都显得头粗尾细了。巴比伦人和亚述人在用这类体例写字的时候写得缓慢,用不了多长时候,黏土板上就充满了密密麻麻的藐小均匀的楔形笔墨。
比拟较之下,我们现在的写字体例就要高超很多了。纸张确切是一种不太耐久的质料,但是,有没有一种质料既像石头那样耐久耐用又像纸张那样轻易在上面写字呢?
泥书在被阳光晒干以后,又被拿到窑里去焙烧,以后就变得几近和石头一样坚毅耐用了。如许的书既不会被火烧掉,也不会因受潮而发霉烂掉,更不怕老鼠的撕咬。固然它们偶然也是会被打碎的,可一块块的碎片仍然能够汇集拼拢起来。
提及来也挺风趣的,我们现现在在布匹上印斑纹的时候仍然采取这个老体例。有一种轮转印刷机,也是遵循这个道理来停止事情的,而板子就被安装在滚筒的大要上。
带书
实际上,在好久之前,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道域的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早就利用过如许的质料了。
但是,利用棕榈叶子和树皮就要便利多了。在纸草纸呈现之前,人们已经用针在上面写字了。在印度这个国度里,另有效棕榈叶子做成整本书的。他们先把册页弄平整,然后切割整齐,再用线装订起来,在书的边沿烫金或者染上其他色彩。如此一来,一本很标致的书就做出来了,固然如许的书与其说像一本当代的书,倒不如说更像一扇百叶窗。
统统这些用骨头做成的书、用陶器做成的书、用棕榈叶子做成的书、用白桦树皮和菩提树皮做成的书,我们明天都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不过,有一种当代的写字体例,我们直到明天还在相沿,那就是在石头上写字。
石头书和青铜书都是非常粗笨的。可这竟然还不是它们最首要的缺点,最糟糕的是在它们上面刻字实在是太困难了。假定当代的作家必必要系上围裙,拿起锤子和凿子来干石工活的话,那他会在书中写些甚么呢?为了写一页书,他乃至要叮叮铛铛地敲打上一整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