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二、比喻论[第4页/共6页]

这个设法,一向都存在我的脑海里,直到2012年初,我开端动手创作这部《溯流者》。就因为“九重天”这类说法的存在,我将假造天下的数量设置为了九层,不过真正在书中出的假造天下,却只要八层。这一来是因为剧情的需求,二来是因为“集会厅”这类生物在故事中呈现得太早,让我感受人已经退化到了如许的层面,不管是生命的形状,还是将来文明的图景,都没有了持续描述的需求。这也是因为本身的设想力有限的原因吧。

我最后筹算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轻小说,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一来本身对轻小说贫乏充足的体味,担忧达不到应有的结果;二来是因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我想要会商的题目太大,轻小说更方向于情节化,担忧最后会使故事气势变得不伦不类。

那么,观点又是甚么呢?观点是反应工具本质属性的思惟情势,是通过将天下分裂分别红无数个小碎片,然后给每一块碎片贴上标签而获得的。但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题目呈现了――宇宙是浑沌一体,不成豆割的。

我尝试利用顺藤摸瓜的体例。这短短的六个字里,有三个“道”字,此中最关头的,是第二个“道”字,这个“道”是“说”的意义,也就是表达。而要停止表达,就必须利用到人类一种非常根基的东西――说话。

因此,物理学所描述的宇宙,只能是一个近似本相的宇宙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喻体,物理学的实际就是比方。

在前面的一篇跋文《宇宙大沙漏实际》中,我大抵报告了我在高中期间,也就是最后开端构思《溯流者》时的精力状况。

说话是人类最巨大的发明,是人类最根本、最首要的东西,是聪明是源泉。但是,说话却也是人类最大的错误。

如果,在两个相互隔断,利用着分歧说话体系的文明里,生长出两套内容全然分歧,但是结果相称,或是各有所长的“比方”体系,倒是存在极大的能够。

当时,我根基上的设法是如许:人类交换、学习各种文明和知识,需求利用到说话;人类独立思虑,缔造出各种文明和知识,也是需求利用到说话的。

思虑是甚么?思虑是一种不出声的自我对话,是一种在我们的思惟层面停止的自问自答。在我们思虑题目的时候,究竟上是在脑海中给本身提出一个题目,然后本身再设法找出题目的答案,这个过程是需求利用到说话的。乃至很多的时候,在深思的过程中,我们会情不自禁将本身思虑的内容小声地念出来。大师回想一下,是不是如许的环境?

此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场”。“场”这个观点在当代物理学中的应用非常遍及,但是谁能够清楚地奉告我,究竟甚么是场?我们能够观察到它所产生的物理效应,但是没法观察到它本体的存在,这不就是一种近似于“幽灵”的存在吗?

但是在当时,我对这个假想非常的不对劲,感觉太牵强了,但愿能够有更好的设法和解释。

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一样也就无所谓对错了。

因为各种百般的启事,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近三年,最后的设想,还是让这本书前后两部分的气势,显得有一点分裂。

如果仅仅在平常糊口方面,典范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对“力”的解释都是能够行得通的,并且没有高低之分。超弦实际和圈量子实际,在对“大象”团体形象的描述上,也是各有所长,难分高低,以是才导致Leonard和Leslie在教诲孩子的题目上难以达成分歧,最后没有走到一起(《糊口大爆炸》中的情节)。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