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不愧为能臣。这篇万言疏非常详确,既有详确数字,又有详细事例。把五百六十万两亏空如何落下写了个明显白白。
但为了“江山社稷”四个字,徐忱还是在奏疏上写上了本身的名字。
恰在此时,钱宁走了出去:“我当是谁呢。本来是陈老部堂。你跟敬武刚才所说,我站在门口都闻声了。”
正德帝道:“呵,前两天‘弘治后三君子’还摆出一副贤臣模样,领着文官们上奏疏,劝朕勤政。”
“刘瑾,宣旨,让那三位君子入宫见驾!”
幸亏吏部尚书马文升在本年的京查中发明了徐忱是个恪失职守的人。
在这道奏疏上署名,他的升迁之路将戛但是止。参议官帽绝对戴不到他头上。
陈清听了这话瞋目圆瞪:“鸡零狗碎?我要举发的大案,事关朝廷财务大计!”
常风解释:“我晓得各衙各官之间吃请摆宴用的都是国帑。只是不知累年纪字竟达五百六十万两。”
常风叮咛钱宁:“你跟敬武先退下吧。”
“又或者户部官员有巨蠹,贪污了五百多万两银子?”
钱宁道:“帅爷.”
陈清一拍桌子,从牙缝里积出一个数字:“三百二十一万罢了!”
像陈清如许真正将这句话放在心中的,凤毛麟角罢了。
陈清在户部总督仓场事。这是个了不得的差事。
陈清道:“实在,国库亏空的数额和启事,历任户部堂官都心知肚明。却无一人禀报先皇。”
“锦衣卫不成能把拿国帑吃喝的历任上万京官全抓起来。”
陈清道:“你不配,锦衣卫中有人配。叫常风来见我。”
陈清反问常风:“你进宦海多少年了?”
“我是锦衣卫的批示使,总配接你举发的案子了吧?”
陈清脸上出现笑容,说了一句令常风振聋发聩的话:“为江山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
“也就是说,年均红利为四十九万两。十八年下来,太仓积银应为八百八十万两。”
钱宁皱眉:“陈部堂,这我就不明白了。你说来锦衣卫举发大案。又说我这个锦衣卫批示使不配接这个案子。那你还来锦衣卫何为?”
常风道:“陈老部堂。我虽是武将,但也有举人功名,并非只晓得打打杀杀的丘八。您说的这些,我都晓得。”
老陈这个牛鼻子,口气硬得很。
“国库五六百万两银子,竟被在京文官们吃吃喝喝破钞掉了。”
“抛开物税不谈,只论币税。先皇即位之初,大明两京十三省币税年支出为五十五万两。”
正德帝放下奏疏,蓦地将龙案上的铜罄摔在地上,收回一声家传龙啸:“欺天啦!”
“文官们就像是大大小小的蛀虫,附着在大明这棵参天大树上。”
陈清毫不客气的坐到椅子上,瞥了尤敬武一眼:“我有件大案,要跟锦衣卫举发。”
(本章完)
钱宁无法,只得叫着尤敬武分开。
单说吃喝一项,直接吃掉了国库的六成存银!
常风问:“陈老部堂,你说是来找我举发大案。你想让我如何办这件案子?”
陈清闭上了眼睛:“你也不配。”
陈清没有行礼,头也不抬的喝着茶:“我举发的这件案子事关严峻。只能说给常都督一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