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另有位老妇人,瞧见有外人来了,朝虞锦暖和一笑,走去了书房的隔间。
“谁呀?”
“好了好了,嫂嫂说这些有的没的做甚么?”
“传闻你返来了,家中十几个姐妹都念着呢,今儿都早夙起了,吵着闹着要跟来。我说今儿事多,不便利带她们出来,各个噘着嘴,还跟我活力呢。等你搬回家呀,咱一大师子亲亲热热住一块儿多好,你说不是?”
外来客商的财帛赚不到了,想要重新繁华,就得把路接在官道上。而修直道刚好要过南扬村,想要把路修起来,就得将南扬村一劈为二,人家那里肯干?村里人家都是祖祖辈辈生在这里的,同宗族的能有五六百人,扛着锄头守在村口,死活不让拆。
姚家买卖做得红火,家里儿子也一个比一个出息,短短十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
“老夫人,我们行商之人有端方,不能等闲给人跪。贩子膝下有黄金,一跪就会跑了财气。”
――有钱,便不受欺负。
这是冯三恪比来这半月才生出的体悟。
虞家二爷搭了腔:“这是咱家里头本身做的零嘴,有炒的有炸的,给你装了两袋子来。我跟你祖母深思着你是从都城那繁华处所返来的,咱陈塘就是再好的东西,怕是也入不了你的眼。倒不如家里做些新奇吃食,比外边买得洁净。”
那主子忙把大门翻开,请几人出来。
虞家大爷管着家里一半铺子,是最会来事的,扶着几个年纪大的坐下了,转头又冲着虞锦笑,面色挺都雅:“锦儿回了乡,如何不往家里头住,往外头买甚么院子!大伯跟你说,这院儿风水不好,你瞅瞅这破窗烂瓦的,那里能住人?不如回家去住,你大伯娘早早给你腾了一间屋子出来,拾掇得干清干净。”
虞家本家也住在县上,老夫人膝下四房,高低四代人,一家百来口,住的宅子竟不如虞锦买的这个大。念及此处,老夫民气里更不顺畅了,内心暗忖这妮子不是好拿捏的,便不吭声,冷眼看着几个儿子儿媳哄她。
虞家长媳掩着口笑:“这孩子,喊甚么老夫人?没得陌生了,该叫奶奶才是。”
当年虞五爷承过他的大恩。姚大善人和虞五爷的亲娘是一个乡的,当时别人还年青,在虞家劈面开了个小食肆。虞家没钱供庶子读书,乃至没钱赡养,虞五就去了劈面做工,姚大善人雇他跑堂,闲时便教他读书识字,另有算账一类的,也算是发蒙先生了。
她进屋时留着门没关,外边候着的弥坚几个探头瞧了一眼,悄悄磨了磨牙,以气音小声干脆:“一只金镯子就想让咱爷跪下?呸,一箱金镯子都不可!”
头回见面,从老夫人到儿子儿媳,连带着几个孙子,二十来人浩浩大荡上门,统共带了两袋子零嘴,就想把财神爷往家里迎。
马车行了半个时候,停在了姚大善人府前。
虞锦又笑了笑,没出声,目光往中间晃了一圈,瞧见他们摆在炕上的两个袋子,便问:“这是带的甚么?”
不过眨两下眼的工夫,虞锦脑筋里转过很多动机。看着面前人神采果断,想笑他天真,却没忍心。
“我爹呀?他甚么也没交代。”虞锦浅笑。
*
这才渐渐想明白:站得高的人,是能翻云覆雨的。
实在,她爹还是交代了一句的,说的是――“当年爹离乡,手里的五两半银子满是我一个子儿一个子儿赚来的,没拿过他们一个铜板。这些年他们沾着我的名头,也得了天大的好处,这家人就跟缠在人身上的虱子似的,咱从指缝间漏出去的油水,给了也就给了,甭跟他们计算,真要贪咱手里边的东西,来一个打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