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白骨成堆的“福地”[第1页/共5页]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天竺国为“身毒”,这个名字先不说音译得是否精确,从字面上看倒真是贴切得很,“身毒”就是“一身毒火”,让人一见之下刻骨铭心。

“灵书上说,存亡苦海,无边无边。众生沉湎此中,难以自拔。我有奇妙战略,可救你们离开苦海,达到此岸。就在两国分界二百里的范围内,是当代君王世代相传的福德之地,可惜时候久了,铭记记录都已埋没,此事竟被你们这些笨拙的子孙给健忘了,乃至于你们现在沉湎于苦海当中,不得摆脱。幸亏,这些都是能够弥补的,聪明的人,应当立即去插手战役,如果死在疆场上,来世还能够转生为人;若能多杀无辜,还将获得天赐的福乐。杀的人越多,获得的福报就越大。至于孝子贤孙,奉侍家中的亲人长辈颠末这片福地,获福无穷。这个别例,着力少而得福多,怎能错过机遇?”

“哦?是如何回事?”玄奘问道。

玄奘呆了一呆,问:“但是,如许的不祥之地,如何还叫福地?”

在都城四周二百里内,是一块被称为“福地”的处所。但是玄奘与般若羯罗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倒是各处的骨骸,纵横堆积,如同富强的树丛,令人触目惊心。

“善哉!”玄奘忍不住合掌称叹了一句。

秣菟罗国的宗教氛围也极其浓烈,佛教徒与各种外道混居一处,相互敦睦。百姓们脾气驯良,好修冥福,对于神明有着本能的虔诚。

从寺院往东南边向走二十四五里,看到一个干枯的大池,池边也有一塔,塔中保护者说,这里就是昔日猕猴持蜜奉佛的处所。

两个沙门在这个看上去既暖和又友爱的国度休整了几天,王城表里有十所伽蓝,僧徒固然希少,佛法却未断绝,时有香客前来诚恳致敬。

“婆罗门在一卷细棉布上写下了一篇法文书谕,秘藏于山间山洞当中。几个月后,山洞前的树木已经长得非常富强细弱,遮住了山洞,国王便在朝会上对诸臣说:本王德行一贯不敷,愧于国君之位,承蒙天帝垂顾,在梦中赐我一部神书,今藏于某山某岭。

“这是何物?”般若羯罗问。

“对呀,”保护人笑道,“比如说,修习阿毗达磨藏的就扶养舍利弗,修习禅定的就扶养摩诃目犍连,持经的扶养大迦叶,学律的扶养优波厘,比丘尼扶养阿难,未受具戒的沙弥则扶养罗睺罗,修学大乘者扶养诸菩萨。”

“那么,灵书上都说了些甚么?”

当时他就问波颇大师:“为甚么要将苦行说成是‘受热’呢?莫非受冷不是苦行?为甚么佛经上老是说,佛法会给这五浊恶世的人们带来清冷,而不是带来暖和?”

“这里的人真是奇特,竟然将屋子盖在水里,倘若水位上涨,莫非就不怕把屋顶淹没吗?”看着那些水上板屋,玄奘饶有兴趣地问道。

“那是天然的,”般若羯罗道,“来这里避暑的都是布衣,你当婆罗门会跟这些比本身低两个种姓的人喝同一条河的水吗?真正的贵族都住在海边,不会呆在这类小河沟里的。”

自屈露多国南行七百余里,一起上山高谷深,时有霜雪,不过比起大雪山和黑岭一带明显要好走很多了。

般若羯罗擦了把脸上的热汗,对玄奘说道:“现在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等雨季过了才有得瞧,到当时热风吹来,年幼体弱之人常会堵塞而死。如果在戈壁中碰到这类干热风,人畜必死无疑。”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