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译文】
【原文】
【译文】
①阶、凤:阶州,今甘肃武都;凤州,今陕西凤县。
④缚鸡胜匹:缚一只鸡,比捆匹牛马还吃力。
【原文】
【原文】
②留底不去:此长竹的最后一节不凿透。
陕西省的阶州、凤县等地区,既没有海盐又没有井盐,但是本地的岩洞里却出产食盐,看上去很像红土块儿,任凭人们刮取食用,而不必通过煎炼。
【注释】
盐碰到水后就会溶解,碰到风后就会流盐卤,碰上火却愈发坚固。储藏盐不必用堆栈。盐的特性是怕风吹但不怕地湿,只要在地上铺三寸来厚的稻草秆,任凭阵势低湿也没有甚么波折的。如果四周再用砖砌上,裂缝用泥封堵上,上面盖上一尺多厚的茅草,如许即便安排一百年也不会产生变质。
【原文】
凡引水种盐,春间即为之,久则水成红色。待夏秋之交,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即古志所谓大盐②也。以海水煎者细碎,而此成粒颗,故得大名。其盐固结以后,扫起即成食味。种盐之人,积扫一石交官,得钱数十文罢了。其海丰、深州③引海水入池晒成者,固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光阴,与不藉南风则大异也。
【译文】
【原文】
①东夷树叶:辽东少数民族食用的树叶盐。
一法:高堰地,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诘朝①无雨,则本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②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凡池盐,宇内有二,一出宁夏,供食边镇;一出山西解池①,供晋、豫诸郡县。解池界安邑、猗氏、临晋之间,其池外有城堞,周遭禁御。池水深聚处,其色绿沉。土人种盐者,池旁耕地为畦垄,引净水入所耕畦中,忌浊水,掺入即淤淀盐脉。
②古志所谓大盐:大盐初见于众《史记.货殖传记》之唐司马贞“索隐”:“河东大盐。”河东即山西。
②西戎光亮:西部少数民族食用的光亮盐。
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场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凡蓬草盐不成常期⑤,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凡盐见水即化,见风即卤,见火愈坚。凡保藏不必用仓廪,盐性畏风不畏湿,地下叠稿三寸,任从卑湿无伤。周遭以土砖泥隙,上盖茅草尺许,百年仍旧也。
盐产
末盐
①度:猜测。诘朝:第二天。
井盐
崖盐
云南和四川两省,离海滨间隔很远,交通也不便当,阵势又很高,是以那两个省的盐就储藏在本地的地下。在四川离河不远的石山上,大多都能够凿井取盐。盐井的圆周不过几寸,盐井的上口用一个小盂便能盖上,而盐井的深度必必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以上,才气到盐卤水层,是以凿井的代价很大,要破钞很长时候,也很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