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也不依。”达到了这个境地,心念不凭借在心,也不专注在身,连不依不专注也都丢掉,就是“定”。
当体内气机最后策动的时候,朝气活泼,体内阳气周流满身,如果健忘了把心念“系缘一境”的话,性欲必然畅旺起来,这是非常伤害的事,要非常谨慎自处才行。过了这一步险途,再往前迈进就产生了“顶”相,也就是超越了“暖”地更进一步。此时,气味归元了,心尽头寂。因为这是三昧戒不准说的范围,很难用言语笔墨申明。并且,修习过程中的各种身心窜改,都需求晓得对于的体例才气胜利,这是属于避戒范围,在此也不加会商。
前面他讲过观香的法门,这是操纵眼识法。另有听声的法门,这是操纵耳识。实在,在静坐的便利法中,统统的感受器官,都有修习的法门,包含鼻舌身意。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法。
我想,这类察看呼吸的体例,大抵的目标,相称于让本身感受不到呼吸。所谓胎息,是道家的东西,也就说不消鼻子呼吸,而用肚脐呼吸,这就比较玄幻了。
按明成师的说法:凡是能够把心念系在一个目标上,节制情意在一处稳定,就是止的境地,也就是入定的根本。
狼藉是甚么呢?心念粗就是狼藉,心念较细的狼藉称为‘掉举”。修定的人,心念不能够系止于一缘,反而妄图纷飞,满脑筋都是思惟、遐想、回想、攀登等,不能够制心一处,这就是粗狼藉。
最后讲的是认识法门。实在,前面的统统便利法,都是作意的产品,都能够归结为认识法门当中。前面所说的那些法门,固然都是与五根尘境和五识的关联,但五识是由认识为主的,五识不过像是五个傀儡上场,前面有牵线的人,这些线的主力,就是认识,而牵线的人,就是心王。
另一种从脚心开端的,先感受暖或凉,垂垂上升到头顶,仿佛穿过了天空一样,从足下开端的轻安,比自顶上开端的,更轻易保持,不易消逝。
不过,禅宗的企图识入门,与其他法门分歧,就是把疑情作为“用”。
在开端修定的阶段.常常不是狼藉,就是昏沉,或者是一会儿狼藉,一会儿昏沉。实在,我们人每天都是这个模样,一辈子都是这个模样,不过本身不晓得罢了。为此,必须清楚地辩白甚么是狼藉和昏沉。如果有这两种征象产生,就必然不是定境。这就比如大夫的解除法,发热了,看血相,先判定有没有传染。
止观修成以后,以止观双运为因,修持下去,天然获得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实。再一步一步持续修下去,就是十地菩萨一地一地的长进,最后证得美满菩提。
如果真的达到了这个境地,再持续位于定中,便能够产生五种神通,在五神通中,眼通是最难建议的,一旦建议了眼通,其他四种神通也就接踵的建议了。不过,也有因根器秉赋的分歧,或者只发一种神通,或者同时并发,都不是必然的。
但是这个止的境地,并不是完整究竟的底子,这只是一个类似空的静尽头地,要在当体时去观,观到“有”是“空”而起的,“空”是从“有”而立的,“生”“灭”是“真如”所表示的感化,“真如”也就是“生灭’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