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也对,只要体味这是个法门,不要迷头认影;把影子当真才是,如果迷头认影那就沉湎难以自拔了。老子说:“我以是有大患者,为我有身。”这句话真不愧是至理名言。以是禅宗的古德们,绝对不谈气脉的题目,以免学人着相,这类风格实在很高超。
佛法的大乘之学,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为开端,进而达到禅定,最后获得的成果就是般若智。
我想,这类察看呼吸的体例,大抵的目标,相称于让本身感受不到呼吸。所谓胎息,是道家的东西,也就说不消鼻子呼吸,而用肚脐呼吸,这就比较玄幻了。
降服昏沉的体例,也是用观想,观想脐中有一个红色的光点,这个光点由脐中上冲,冲到头顶而散。别的一个别例,就是用尽满身的力量,大喊一声“呸”,或者捏住两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时候,死力由鼻孔射出。或者洗一个冷水澡,或者作适度的活动。一个练习气功的人,能够不轻易有昏沉的征象(有人以为昏沉就是“顽空”境地,那是不对的,“顽空”是木然无思念,近似痴人状况)。
重新顶上开端的人,只感受头顶上一阵清冷,加醍醐灌顶,然后遍贯满身,心念在尽头,身材也感受轻软,仿佛连骨头都熔化了。这时身材天然挺直,仿佛一颗松树。心念及所缘的外境,都是历历清楚,非常清楚,也没有任何动静或昏沉狼藉的征象。到了这个轻安的境地,天然高兴无量,不过,时候或久或短,轻安征象还是轻易消逝的。
疑情是甚么?疑情并不是观心的慧学,
如果持续尽力修习下去,会发明在不知不觉中,轻安的征象变得淡薄了。究竟上这个征象并不表示轻安消逝了,而是因为悠长在轻安中,不像初得轻安时那么较着罢了。就仿佛吃惯了一种味道,再吃就不会像头一次那样别致罢了。
止观修成以后,以止观双运为因,修持下去,天然获得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实。再一步一步持续修下去,就是十地菩萨一地一地的长进,最后证得美满菩提。
用六根的体例修学,演变出来了八万四千法门,统统这统统的法门,开端都是为了使意念静止,意念达到了止就是定,定的程度以功力的深浅而有不同。
有人或许会说,在工夫没有达到贤人的标定时,如何能办获得没有本身呢?还是要借假修真,借这个四大假合的身材,去修我们的真如体性,以身为一个便利法门,不也是修行入道一个路子吗?
不过,如果妄念太多,狼藉力太大而不能停止的话,能够采取数息随息的体例来对于狼藉,或者用观想的体例也可,就是观想脐下或脚心,有一个玄色的光点。别的一个针对狼藉的体例,就是出声念阿弥陀佛,在念到“佛”字时,把这个最后的“佛”字拖长下沉,好象本身的心身都沉到无底的深处一样。
凡统统的法相,都是由心所生的,以是,统统的法门,都是认识所造作出来的,现在又伶仃提出认识自性,勉强再当一个法门来会商,举凡观心、止观、参禅等体例,都应当属于认识法门。
佛法中所论及的止也好,观也好,都是定慧的因,都是修学的最后景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