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第1页/共6页]

南怀瑾的书曾经先容过不净观与白骨观,他也曾警告,这类修法轻易让人厌世轻生。

固然目标清楚,但打坐时的状况,还是故我,不见多少转机。第二天起床后,发明大师,有眼睛红的,有神采倦的,估计明天打坐用力过猛而至。

“要说我这个白叟呢,痴长了些年龄,从工夫来讲,比好多年青人都不如。我没甚么资格说二禅今后的事,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学术的松散性,我还得要按典范所示,把四禅八定讲完。”

“有人是不是不耐烦了?内心在说,这个故乡伙,跟我们讲这些西洋景,有甚么用?题目是,该如何修呢?要说修,就隔了一层,本来就有,何必修证。但我们凡夫,总得要下些工夫。从那边动手呢?我年纪大些,见很多些,给大师先容个动手处,估计有点结果。也给你们将来的打七,办理根本。”

“一小我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各种色想灭掉,便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胡想,便是没有物质与欲望,而把统统都观空,当他这个胡想完成后,他就阔别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遭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以是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感化,反之,他另有受、想、行、识的感化。”

“当他持续修到三禅,心阔别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遭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欢愉,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沉默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收回的欢愉。因为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人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小我进入三禅后,唯成心识在产生感化。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征象必须重视:心易转微细转淹没,当此征象呈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策动时,应予收摄遏止。心生迷闷时应驰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剂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修行者持续修下去,又会发明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统统有、无统统,便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胡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统统处定他以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觉得在无统统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要无统统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便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统统处定时,他另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逝了。但是第六识另有非常纤细的感化,但是他不晓得,乃至他有第7、第八的心识在感化。”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持续修下去,就会发明三禅所感遭到的欢愉还是一种苦患,他要心无牵挂,连欢愉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顶点,呼吸完整停顿,心完整不动,是以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向处在动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感化,而是它能逗留在一个境地里,观阿谁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成心识在产生感化。”

他的话之以是好懂,比拟典范更直白。我想,即便他本身工夫没到,那些工夫到了的人,也曾经在他身边,他见地过,以是就讲得活泼。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