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第2页/共6页]

“如果持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明心识还在那边产生感化。而生起讨厌之心,是以想舍弃它,想进入无统统处定。那就是他以为:如果有一个处所完整没故意识感化,这类定才是最安稳,最欢愉的。他就观想这类定,并非作胡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统统。在定中,他或以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纤细,认识中的法尘就是无统统的法尘。”

“我们的心很狼藉,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味,渐渐降服我们的狼藉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各种欲望。而在此中最严峻的烦恼是色欲,以是我们应当修不净观来对治它,以是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开端。比如说一小我修慈悲观,但心狼藉,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绩的,以是他应抢先修数息观把狼藉的心定下来;又如一小我的心已经有相称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当修慈悲观。”

“当一小我进入初禅后,持续修下去,就会发明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各种的思惟。比如说你感遭到身材上有产生窜改,你生起思惟,晓得它在做甚么,这就是觉、观。这类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如许的驰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弃后,就会渐渐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腐败的状况,内心一片安静,很清净,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安好有所分歧。”

不晓得,他所说的修法,是他本身的体验,还是听身边妙手们说的。毕竟,他起码见地过三位贤人。

南怀瑾的书曾经先容过不净观与白骨观,他也曾警告,这类修法轻易让人厌世轻生。

“修行者持续修下去,又会发明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统统有、无统统,便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胡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统统处定他以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觉得在无统统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要无统统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便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统统处定时,他另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逝了。但是第六识另有非常纤细的感化,但是他不晓得,乃至他有第7、第八的心识在感化。”

“当他持续修到三禅,心阔别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遭到另一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欢愉,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沉默之定生喜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收回的欢愉。因为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人间之最乐是在三禅。当一小我进入三禅后,唯成心识在产生感化。在修习第三禅定时,有三种征象必须重视:心易转微细转淹没,当此征象呈现时,宜以精进的慧力,再使心起。心大策动时,应予收摄遏止。心生迷闷时应驰念佛法胜妙,使心生喜。若把此三事调剂顺畅,即住于第三禅。”

怪不得,丽江刘大哥教我时,先从数息开端,这是最稳妥最便利的体例啊。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