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公为相,密与仁宗议定立嗣,公曰:“事若行,不成中断,陛下断自不疑。乞内里批出。”帝意不欲宫人知,曰:“只中书行足矣。”淳熙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寿皇圣帝自德寿持丧还宫,二十五日有旨召对,与吏部尚书萧燧同引。中使先谕旨曰:“教内翰留身。”既对,乃旋于东华门熟行廊下夹一素幄御榻后出一纸,录唐贞观中太子承干监国事以相示。萧先退,上与迈言,欲令皇太子参决万几,使条具合行事件。仍戒云:“进入笔墨须是密。”迈奏言:“当亲身誊写实封,诣通进司。”上曰:“也只剪开,不如分付近上一个内臣。”迈又言:“臣无由可与内臣相闻知,惟御药是学士院接受笔墨,平常只是公家文书传达,今则不成,欲俟检索典故了日,却再乞劈面纳。”上曰:“极好。”因而七白天三得安闲。乃知禁廷机事,深畏漏泄如此。[其详见于所记见闻究竟。]
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言,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系之以诗曰:“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自是以后,墨客多赋桃源行,不过奖饰仙家之乐。唯韩公云:“神仙有无何迷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世俗那知伪为真,至今传者武陵人。”亦不及渊明以是作记之意。按宋书籍传云:“潜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着文章,皆题其年代。义熙之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罢了。”故五臣注文选用其语。又继之云:“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此说虽经前辈所诋,然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不管魏、晋”,乃寄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觉得喻耳。近时胡宏仁仲一诗,屈折有奇味。大略云:“靖节先生绝世人,何如记伪不考真?先生高步窘末代,雅志不肯为秦民。故作斯文写幽意,要似寰海离风尘。”其说得之矣。
老子之言,大略以有为、知名为本。至于绝圣弃智。然所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乃似于用机器而故意者。微言渊奥,固莫探其旨也。
朱梁轻赋
孔丛子
鄂州城北凤凰山之阴,有佛刹,曰兴唐寺。其小阁有钟,题志云:“大唐天佑二年三月十五日新铸。”勒官阶姓名者两人,一曰金紫光禄大、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陈知新,一曰银青光禄大、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杨琮。大字之下。皆当有夫字,而悉削去,观者莫能晓。五代新旧史、九国志并无其说,唯刘道原十国编年,载杨行密之父名怤,怤与夫同音。是时,行密据淮南,方破杜洪于鄂,而有其地,故将佐为讳之。行密之子渭。建国以后,改文散诸大夫为大卿、御史大夫为御史大宪,更可证也。鄱阳浮洲寺有吴武义二年铜钟,安国寺有顺义三年钟。皆刺史吕师造。题官称曰:“光禄大卿、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卿。”但是亦非大宪也。王得臣麈史尝辨此事,而云:“行密遣刘存破鄂州,知新、琮不预。志传皆略而不书。”予又按杨溥时,刘存以鄂岳察看使为都招讨使,知新以岳州刺史为团练使,同将兵击楚。为所执杀,则知新乃存偏裨,非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