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亦写茉莉:“凉夜摘花钿。苒苒摆荡云绿。金络一团香露,正纱厨人独。”
“麝脑龙涎韵不作,南风移种自南州。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南宋有阴润靡软的民风,簪花之俗更是浓烈。而茉莉花的花蒂上长有小孔。仿佛天生就是供女子们簪佩的。辛弃疾也说,茉莉彻骨冰肌,折了一枝戴在云鬓上,花向才子头上开,最是静好适宜。千古兴亡多少事。光阴的沉淀,让他有了一颗平常而暖和的心。观明月,听鸣蝉,闻花香,饮山川,醉里挑灯舞剑,醒时看溪头小儿卧剥莲蓬,笔下剑气已化作一襟芳思,带着青草稻花味道,忽地鲜嫩可喜了起来。
茉莉含苞的时候,实在是最美的。仿佛茉莉这个名字,天生就该结成苞的。那花苞一点一点的,先是米尖尖,再是小豆子,再大一些,就像从蚌壳里爬出来的珍珠,躲在水碧的叶子间一呼一吸,驰念陆地的和顺。
想起儿时的春节,跟着大人去给长辈拜年。小孩能获得糖果花生,大人则能够再吃上一杯茉莉香茶。袅袅的热气隔着白瓷杯子通报过来,手掌内心都是香的。那来自悠远之境的幽甜芳香,令我在童年期间极度心馋,还是年事以外的高贵的成人之礼。
如此简朴,又如此情义憨畅,糊口得了草木灵性,一点一滴都是活色生香,津润清阔。
听蔡琴的《六月茉莉》,就是这类花开似的欣悦,花睡似的安然。她用闽南语唱曲子,用洁净的中文念独白,像将纯白的芳华重新晒洗一样,阳光摇啊摇,芳华飞啊飞:我奉告你,我年青的时候真的是很标致,阿谁时候,我是全镇上最标致的女孩子……红色的茉莉花,被我放在窗台上,风吹起来的时候,那香味到现在我都忘不了……
传闻南宋皇室极是风雅,在夏夜乘凉之时,常将几百盆茉莉摆放在宫廷中,又令人用风车鼓之,风中清芬劈面而来,真是又风凉,又芳香。
辛弃疾的老友姜夔填词时,凡是会详细地写上一个弁言。某年某月某时某地或人某思。一概清清楚楚。一日读到他写蟋蟀的《齐天乐》,词前弁言写得格外成心机,便顺手记下了:
江南的屋檐,雨水才过,苔藓顺着班驳的墙壁一向爬到屋顶,阳光有红色花香,在我眼睛里淌啊淌,能照见宿世一样。
宦海远比江湖险恶,没有油滑油滑的脾气天然不能悠长安身。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弃疾四十二岁之时,因遭到弹劾而被夺职,归居上饶带湖。而后的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候都在乡间闲居。温馨的山川风景,虽是贰心之所向,但中原尚未光复,又让他悲忿不已。他就是在这类难堪的豪情冲突中,起起伏伏地度过余生。
我的确要担忧本身变成有怪癖的疯婆子了,专门在茉莉花开的季候,去偷人家埋在瓦檐下的乳牙,然后被一群小孩子追着用小石子打……
读起来倒是清丽的,绿莹莹的,可我总感受花丛中少了一两枚蟋蟀。有蟋蟀岂不更好,在茉莉花边支起一张小桌子,就着玉轮烹茶,蟋蟀在土里弹唱,似个旧时人,一声一声都是香的,都是熟稔的,茶半晌就熟了,蟋蟀一蹦就蹦到劈面的椅子上……
比方《浮生六记》里的沈复与芸娘,在夏夜里邀月赏花痛饮,隔岸萤光万点,脚下就有促织争鸣。两人联句遣兴,联得几次以后,竟对得无章没法,芸娘便笑倒在沈复怀里,说不出话来,只余鬓边的茉莉浓香扑鼻入心。沈复直言用茉莉助妆压鬓,蘸上油头粉面之气后,其香更加敬爱,令佛手之香亦退避三舍。遂后,漏过三滴,天空风扫云开,一轮明月涌出,两人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