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下城
天聪元年(1627年)蒲月,继征朝鲜王朝以后,皇太极亲率雄师征明。这时明朝干将袁崇焕正在实施“规复之计”,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22]皇太极想尽早策动打击,策动宁锦之战,成果本身伤亡惨痛,宁远城却耸峙未动。持续又攻十几天,仍然无成。守宁远的恰是袁崇焕,他号令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出城拒战。皇太极督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等进击。明军号令抵当。袁崇焕坐镇批示,放大炮,后金兵一排排倒下,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被射死,贝勒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俱伤。[23]明将满桂也负重伤,兵士死伤大半。宁远不下,皇太极又返回锦州,时已六月四日。将士中暑很多,皇太极知不成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此战明军戍守胜利,时称“宁锦大捷”。[22]辽西不能攻取,便不能进山海关,如果要篡夺北京,只要另找前程。皇太极对蒙古是有所体味的,当时他已插手过与喀尔喀、科尔沁等部的缔盟,也曾领兵驰援过科尔沁。[24]
己巳之变、皇太极新政
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拔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成本身“南面独坐”,凸起汗位独尊职位。继而寻机削除异已,肃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权势,使汗权获得稳固。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国度机构。集合了汗权,加强了□□统治。
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初二日,皇太极在一次发言中谕令将士对新附之众,“统统勿得扰乱”。[28]在皇太极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纷繁归降了后金。皇太极率诸贝勒出迎至浑河,行抱见礼,以示优隆[29]。孔、耿不但带了一万二千多精干官兵及红夷大炮等,并且促使明朝的辽东海防很快崩溃了。[30]以后不到四个月,明镇守广鹿岛的副将尚可喜就步了孔、耿后尘,皇太极奖饰他“识时势之向背”,“残破海防,实为我功”。[31]到天聪七年(1633年)马光远统领汉兵时,实际构成了一个汉军旗,满语叫乌真超哈。[32]孔、耿、尚所领兵也是汉军。在此之前,蒙古旗兵也已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