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节 京剧艺术的魅力[第2页/共2页]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根基调子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处所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构成于北京,时候是在1840年前后,流行于20世纪3、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还是具有天下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演出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汗青。

京剧发源于四个处所的剧种:一是本来风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风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风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风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逐步接管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演出体例,并接收了一些官方曲调、北京土语,逐步融会生长。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朝中期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善于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汗青剧,在徽州一带上演流行。进入清朝,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如果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贸易本钱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唯有关,在生长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明的大生长,寓教于乐当中。徽剧的构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连络的根本上,同乱弹、吹腔交换融会,并受昆腔的必然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闻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接踵进京演出,颤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管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演出体例,接收了一些官方曲调,逐步构成相称完整的艺术气势和演出体系,演变成京剧。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