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君子不言利之说误国害人至甚[第1页/共3页]

高拱仰脸专注地听着,刘体乾却再无一言。刚要诘责,侍郎陈大春开言道:“刚才大司农代表本部发言,卑职仅以小我态度说话。窃觉得言恤商,先要端方对贸易、贩子之观点。”他瞥了一眼高拱,见他的脸上暴露对劲的笑容,也就多了几分自傲,侃侃道,“卑职生于潮汕,深知时下与建国之初已然大分歧,佛朗机人所租壕镜,不过弹丸之地的一个小岛,因贸易之盛,日新月异;闽浙因海禁之开,日见繁华。有担忧商盛而农衰者,谬也!往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可时下姑苏、湖州等地,工贸易繁华,除漕粮足供外,竟需从他省调粮者,遂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天下不因苏湖之农衰而不敷;苏湖却因工贸易昌隆而繁华。贸易兴不唯富国,亦足以资农,非此消彼长之势,反倒有相互资厚之效。是以要富国利民,当大力恤商兴商,不必遮讳饰掩,瞻前顾后!”

“好一个君子不言利!误国害人至甚!”高拱大声辩驳道,“《洪范》八政,首诸实货;《禹谟》三篇,终究厚生。足见古圣贤是极重言利的。可后代陈腐好名之人,倡不言利之说,遂使陋儒不通国体者转相传习,甚有误于国事。读书人受其毒害,要么成为只会放言高论的冬烘;要么成为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此二者,皆失治国安邦之本意。何也?义者利之和,则义固何尝倒霉也。义利之分,惟在公私之判。安得把‘义’说得玄而又玄,离百姓远而又远?在高某看来,‘义’,绝非虚无缥缈之物,高深莫测之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义者何所指?乃是公家之利的总和,换言之,公家好处即为义。是故,为公家谋方便是寻求义!治国安邦者,不过是千方百计为百姓投机,既要为百姓投机,却又说不能言利,岂不冲突?徒以不言利为高,乃至令人不成以公忠谋国。”

刘体乾拱手道歉,拉了拉高拱的袍袖,走到一旁,低声说:“玄翁,本日无妨说出本相:实在,当年松江的税银,都是当场输徐府,再由都城的徐府铸银缴部。当时听玄翁一说要列单,觉得是玄翁闻知此事,要清查。”

刘体乾躲避着高拱的目光,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含混地说:“去岁已改正了。”

高拱见无人说话,便总结道:“恤商,一则改制,一则肃贪;而户部、工部所提恤商策,可为过渡期之体例。”他扫视一下世人,“诸公觉得然否?”见无人说话,他又道,“待奏明皇上,敕令各该衙门行之。”又慨然道,“朝议恤商,拿出对策当然首要,但不是唯一。朝议恤商本身,就是向商民宣示朝廷恤商之诚,兴商之殷。盼商民闻朝廷之意,安居乐业,昂扬进取,繁华大明!”言毕,用力挥了一动手臂,“散了!”

“玄翁,本日专议恤商事,玄翁奉旨主持,”张居正走到高拱面前说,“居正意,玄翁不必多言,免得降为争辩一方。居正已嘱户部侍郎陈大春、太仆寺少卿曾省吾为玄翁代言。”

高拱心头一热,道:“喔,还是叔大思虑精密。”说罢,快步往文华殿走去。进了殿,世人皆已到齐,他坐在摆放在两只铜鹤之间的一把圈椅上,看也没有看会场,就道:“钱法业已颁旨,新旧钱皆可用于贸易,而后服从民便,不得议来议去,徒增发急。故本日不再议钱法,专议恤商一节。户部先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