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
自造脱死法,因是自主人。
诸大修行者,自明令人明,
能来不能往,岂可名法王?
争强而斗狠,堕入恩仇轮,
知错能忏改,大善乃自生,
诸圣所传,为摆渡法,诸圣不渡人,教人自渡耳,自渡者学成,复能教人渡,如是苦海津,来往圣不断,从此岸而来,到此岸而去,非有此岸生,终究到此岸,统统有情众,皆此岸众生,从此岸而来,沉湎心海中,苦乐风波尽,到此岸名归。
诱人劣心,懒惰甚重,投机取巧,偷心甚重,何故有此心?以彼等怯懦心重故。怯心贼人,焉敢独行无人郊野,于无知前路,迷茫当中,焉敢独往,如是怯贼,则爱取巧,以怯懦而生诸下劣心,彼等不能独立自主,虽欲修持,而不能入正门。
以其愚痴见,坏却正法船。
离失于品德,因而不尊圣,
精力自摆荡,神化有浊净,
心不能自主,亦不能自明,
如有师来,彼等甚爱,虽学彼法,而不自悟,统统迷惑,专求师解,统统疑问,不自求破,烦劳师者,如是愚痴懒惰之人,虽修百年,未有一日入正法门,未有一日登正法殿,未有一日行正法道,盲修瞎炼,虽或有验,亦是镜花水月,了无实得。
如何辩白于神?世人常说眼神,目通于肝,魂精之所出,心主神明,照于魂精,魂神所照,名之为视,眼神有量,亦有浊净,心神之精,所依托也,是故世人眼神有清有浊,有轻有重,神光之所摆荡,轻重清浊,变更不休,名为摆荡精力。
有相或无相,诸明在天然,
若不自发觉,不久堕邪魔,
思虑安宁已,精气神亦安,
行住与坐卧,四时宜调和。
丙申年六月初四有感而说,略记之。
苦修于长年,漏心填不满。
修而不能成,必是心离德,见贤当思齐,身心本是一。
善修精力者,神情常内敛,
精诚之所至,能够破迷情。
是故众修士,当勤于修学,自观本身心,有无量大德,
能去不能还,岂是法周圆?
至于世人,目光照见六合,一人旁观,万物无染,千万人看,物亦无染。
以如是大心,修行大智勇,心坚无可摧,以慈而和柔,
若不能自主,即生下劣情,
大道修持者,斯须不成离。
不求于自明,求与圣同住,
叹:
若复有人,从师修学,而不勤奋,便是懒惰,轻于师法,如果圣法,则造大苦,何故故?诸圣苦心,逢法不敬,至于将来,难再逢遇,非论何师,若法无过,当敬于法,师者是人,不免诸过,而诸圣法,如圣者衣,睹物思人,当怀恭敬。
诸圣比方日月,恒照众生,非不护念,虽有无量众圣庇护人间,而众生亦自存亡,争斗刀剑,血杀恩仇,痛恨无尽,非众圣不护世人,世人不自爱罢了,若怯贼者,觉得诸圣能够庇佑彼命不死,彼求不死,所为何事,乃为欺辱别人,超出别人之上,日月之下,无诸新事,畴昔将来,人间众生诸情无别,诸爱无别,诸思惟无别,人间事无别,古往以来,人欲无别。
内敛精力而修持之士,精力内明,光芒外照,一身精力平宁,若初修者,不善调摄精力,是故常有精光外露,诱人谓之善修,而诚不知是彼粗陋,外露精力耳,若善调摄精力者,气味顺乎六合之理,精力秉于阴阳之变,隐显随便,凡人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