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迷廖,以糟粕为贵,自是圣贤,而作贱行,玷辱圣性,至于离德,诚恳于德,必至于和,和者,定天下,定人间之重宝也,何故知之?当知,飘风不整天,骤雨不终朝,夫动者,不能久也,必归于静,和者,动静之弦也,得之者,能得一。
至于菩提道中别离修行,乃有六波罗蜜行,所谓持戒、忍辱、布施、禅定、精进、般若,此六行中,世人多重禅定与布施,至于持戒,则难行动,至于精进,恐复难行,至于忍辱,恐是罕见,般若者,聪明也,总摄前次五种行动,若五种行动无般若,则如人有五根而无第六意根。
若夫观于身心天下,身心人间,得其和者,同六合之性,共太虚之情,世人各以其身心,发乎念想思虑,若涵养得和,皆成品德,圣性日月,光彩明耀,念昔诸圣皆以此得归无所,而怯心者则恐失欲我,不敢修德归真,众怯者当思念,日月光亮,无量普照,日月光下,乃有华毫,光彩之毫,何止亿万,所谓瑕不掩瑜,华毫彩色,岂遮日月大明哉?
日月高上,世人低下,日月德高,世人德微,是故日月安住高位,世人当安住地上,大地之德,何其隆厚,尚居人下,世人何敢生起贪高求胜之情意,孰不知贪高时心德卑鄙,必至于轻贱之位,圣者有言:要高大的,我给你低小,要低下的,我让你尊大。非圣者有私,是人自作孽耳,心领神会,对劲忘言,从圣德而学修诸法,必得圣意,感通圣心,必得圣道。
持戒不成动,忍辱须巧智,
禅者,慧也,无慧之禅,比方无水之渊,空谷之在,非是正得,扣之扣之,其音自扬,定得慧而明,谷得音而幽,渊兮杳冥,万物之宗,动静摇弦,此岸无船。
有为之人,难学有为之法,是故教习有为观想,制住心猿意马,然后有为归住有为,比方摆荡之水,至于安静,有为之人,身心清净,若学修观想有为诸法,比方摇静水使之动,而后复修法使之温馨,如是法、人,是为不相对,非呼应缘,如是修者,是盲修也。
颂:
众圣非不知人间罪孽事,非不有人间罪孽行,众圣以圣德而永舍罪孽,不再犯失,恒住大德无量表情,能舍罪人所难舍,能作罪人所难作,舍诸痛恨,作诸善德,心了聪明,和光同尘,不骄不躁,稳定不摇,行诸世法以和弦,此天下,他天下,此国,他国,此族,他族,善以中和之弦,鼓奏品德之音,助益人间,如日如月,比方东风,万物萌发。
知白守黑,以母见子,复守其母,存无守有者,即扣此谷也,扣之即有,不扣即空,只空不有,不建立也,比方知白不知黑,不成存焉,是故当得谷化渊,得空化虚,如是有无同存,吵嘴一体,母子相护,乃能够全真,何故成绩此事,以中和之弦,能扣空谷成幽渊,能知白而守黑,能于无中而存有,能将有和同于无,能将母子相护,能全二元归一,是名归真。
此天下,他天下,此时,他时,众生面孔有别,众生思念有别,而众生身心之底子无别,于其不同性,观其共行性,于其共行性,观其不同性,所谓个个不同,而个个亦有同宗,粗细之分,大小之辨,无有不测,如是乃为全知全见,见大不知小,见小不知大,皆为片面,不为全真知见,是故说固执知识者,不见于全知,如有一执念,不见众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