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亦非二,非有亦非无,圆妙大道乡,离统统考虑。
以愚痴言,作如是说,实修者谨慎处置,丙申年三月廿七日记之。
世民气亦然,有正亦有邪,若能涵容者,正邪无争斗。
心居世外身住世,身心一等何有分,
修真之人,师法六合,端方周遭,无执无失,始终以内,无有乱也,无轻无重,前后如一,因而存亡以内通达如一,此存亡若一,人间来去亦为一,已得于一,万事皆毕矣。
后代众生,心机浊乱,乃至浊劣,使人间多生忧?,于其起居不尊六合,于其身心背叛品德,因而聪明短浅而妄图富强,放流毒于人间,爱好恣欲,侵害身心寿命,以是人缘,不得长乐,以是人缘,人间修行之法,自古以来,皆因世道流变而迁演。
心挂于一念,第二念不挂,二念尚不挂,何可挂万念。
颂:
古往今来,世人通道者,心也,攻心之法,莫过于伐贼,贼心若死,圣心乃立,君心必现,统统如法,名得法人,唯有此等,可成圣道,此乃小圣之道,另有大圣之道,小圣之道,伐取有为,亦有争斗,若大圣道,不伐而自下,不争而得意,有为而自有,无令而天下行正,无修而身心俱圣。
德行圆成破愚痴,统统智人不动地。
如是世人迷入骨肉中,贪爱于血肉之妄情,忘失无贪真意,乱臣贼子直入君位,自名为我,而实乱贼也,世人认此贼为自我,实是昏昧君主,非自主者,岂为修真之士哉
慧者从邪直入真,陋者去邪而养真,顿渐二法各有别,各以各心作弃取。
若欲得一,先须知众,众尚不明,鲜有测一者,是故初学修真者,抢先安止身心,使一日纷飞之思虑处静处,居静时,安隐当中,心得歇息,安其心时,其身亦安,止其心时,其身亦止,如是身心,皆得歇息,于此歇息,能离人间狼籍,能生离常世温馨,静息身心,则精气如六合**天然生,身得养也,心如晴空,乱云不扰,心得开朗。
六合尚且循端方,修持之人亦如此,从人中起人中立,莫说人非人义。
欲学此法者,于身当得安隐,于心当得安宁,心止于安好,行于人间,虽复得真,各以缘法而行动,即有不同,故于有为中,有为诸行有不同也,是故修真之人,不成以计着无谓之事。
以六合法例,顺六合摄生。
颂:
无所依处依统统,二归一亦有依,无依而依统统依,统统依于无所依。
颂:
善摄生者,无死地也,六合间统统死地,不能死之,所谓仁者无敌,以仁者爱人故,自心无敌也,若自心无敌者,外众生不能为敌,天长地久,六合之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乃能长生。
以无等伦故,能生统统伦,或一或二三,统统皆同真。
如欲修真,先知始终,知始终已,不急不躁,垂垂修持,至于圆行,最上之事,从最下为之,故应善修其本,从最粗浅,点点滴滴,不生懒惰,统统能作者,皆作成美满,毫末之木,乃可参天。
真邪亦是阴阳转,同生异名非有乱,举止不定自心乱,自心定处即得安。
诸法不为真,真在诸法存,
堕迷海者,遇此弃取争辩时,即须辨析,而于辨析,亦无主心,各个臣心,自有其理,因而纠结心境,不免出世,痛下定夺,亦疑其对错,何故故?以其诸臣相斗故,臣位均平,势大者尊,而其一时为尊,并无王尊之性,是故忧患不免,猜疑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