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谓“知耻而后勇”。之以是任人宰割,软懦无血勇,便因“恬不知耻”。从“豪杰无问出处”,变成“笑贫不笑娼”了。
王谢大姓,对蓟国《圩田制》,畏如猛虎。更对蓟王兴赀库,不分贵贱,贳贷百姓,颇多微词。更加蓟国圩田大成,季季歉收。乃至今季竟有五亿石新谷入仓。
老友相聚,不醉不归。
太妃深觉得然。遂令摆布国相,亲入王子馆,传授嫡宗子(刘)封『币殖术』。众王子,皆可随堂旁听。
不知不觉。赀库的另一个刁悍服从,被蓟王顺手点亮。
凡能“有求必应”者,便是“无上神明”。受顶礼膜拜,引信徒无数。久而久之,开宗立派,香火传承。如张道陵携弟子入蜀,灭巴郡巫祝,立二十四治。如出一辙。
蓟王威天下,从不以兵革之利。单就货币而言,蓟王已雄霸天下。
又当然。繁华,必定娼盛。与“饱食思淫”,殊途同归。终归是需求进步了。
稍后更在百取二利钱的根本上,又出百取五之高利。只需与赀库商定存期,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五载。待存期满,便可践约得利。引拥趸无数,车行列入钱堡,交割铜钱不提。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右相耿雍曾进言,主公只需将千里国土,并赀库传与后代,天下可安。
私交无损公义。
因而乎。京中权贵,列队入二崤城。将囤积窖藏的两汉五铢,五兑一,换成蓟国四出文钱。再存于赀库,坐享其成。
笮融“遂断三郡委输,大起浮图寺”。如此中饱私囊,大肆贪墨。若无陶恭祖包屁放纵,焉能明目张胆,有恃无恐。
此在后代“家天下”皇朝,底子没法设想。
神仙灵不灵,且看应不该。
之以是佛教始于徐州。乃因楚王英,坚信佛教。首开先河。将西佛,与黄老,并入浮图祠。
当地点州郡,币制转换悄悄完成。可一兑五的蓟钞,便不觉高贵。特别对寡有积储的浅显公众而言,更是如此。然对囤积了大量两汉五铢,筹办高利贳贷,剥削百姓的豪强大姓而言,却不啻没顶之灾。在蓟国代价体系下,资产缩水,只剩二成。
只因,报酬财死,鸟为食亡。
蓟王威望天下,从未食言。便是承诺五百万羌氐,号称陇右财务无底洞,亦完美兑现。又岂会贪墨我等手中,些许资财。
然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晓。
如前所说,先时多两汉五铢。现在,皆换用蓟国四出五铢。乃至蓟钞渐也流行南北。除天下铜重之苦。
存于赀库,既安然无虞,又随用随取。且还能生子钱。何乐而不为。
存款单,称“赀库券”,日渐流行。分活期与按期。诸如此类。
换言之,正因见承平道等,中夏仙门,尾大不掉,苛虐狠恶。故陶谦,暗中搀扶西佛,欲解仙门之祸。不成谓不,用心良苦。
“得令媛不如季布一诺”。重诺取信,深切民气。试想,前汉时,长安子钱家毋盐氏,竟敢贳贷封君列候。而封君列候明知利高,仍践约了偿。
袁绍即便与刘备交好,亦不会窜改阵营。先前不过是借机试言。若蓟王有此意,为吸纳天下王谢,国策必定有所倾斜。满足天下豪右之所求。
汉官方建佛祠、行佛事者,始见于此。其奉佛之行,如铸佛像、建寺院、浴佛、施食等,遂成后代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