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臣康达,拜见王上。’便有康居使节,入殿觐见。
“贵使免礼,赐座。”蓟王如沐东风。蓟王家与康居国主,亦分属姻亲。康居妃,亦为蓟王诞下麟儿。二家血脉相连,自当靠近。
“康国者,康居以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断。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故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摆布诸国并以昭武为姓(昭武九姓),示不忘本也。”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宣帝五凤年间(前7年—前54年),匈奴内哄。五单于并立,“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群众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汉书·宣帝纪》)”。六年后,呼韩邪单于并郅支单于两强大战,两败俱伤。战后,呼韩邪单于降汉,史称“南匈奴附汉”。反观郅支单于,却殛毙汉使,率部西迁,为康居王皆纳,以王女妻之。并置其部于国境,与乌孙交界。相约合击乌孙。乃至乌孙西境,赤地千里。康居因此强大。
亦有小部,不肯东归。反与北乌伊别国,北匈奴伊蠡王部,相互勾搭。欲为内应,下攻康居,重立王庭于都赖水(塔拉斯河),再筑郅支城。
康居使者大喜下拜:“谢王上。”
“闻贵使久居它乾,来往凉州,赢利颇丰。”蓟王笑问。
蓟王对西域诸国,知之甚祥。撤除西域都护府汇集清算《西域诸国史》,五十六妃亦经常谈及,故国旧闻。
“回禀王上,北匈奴今在阿兰聊国。”使者答曰。
康居“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俗习胡书,长于商贾”。俗云:“康国人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手内;欲其长成口常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銖之利。男人二十,即送他国,来过中夏。力之地点,无所不至。”自汉以来,凡康居国人,留居中夏者,皆以康为氏。
《汉书·陈汤传记》载:“郅支(单于)数借兵击乌孙,深切至赤谷城,杀略民人,驱畜产,乌孙不敢追,西边空虚,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敬,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朱紫、群众数百,或分割投都赖水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又遣使责阖苏、大宛诸国岁遗,不敢不予。”
遵循原有汗青,被汉朝击败后。历代匈奴残部,相互抱团,不竭西迁。融会本地部族,繁衍强大,终究抵挡大秦边墙。彼时已为“上帝之鞭”。
“我主,欲求植王子,入太学坛。”康居使者,果有王命在身。所谓“入太学坛”,乃是侍子也。
“恰是。”使者又答。
话说,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后。将“俘虏百四十五人,投降千余”,皆“付与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郅支单于部,俘虏、降众,皆赐赉共组联军之西域十五王。此中不乏,部落大人。两百年至今,郅支残部,多融入诸国。漫衍康居者,特别多。
“贵使此来,可负王命。”蓟王又问。
“遣子入侍”,必有所求。
“乃康居国中,郅支(单于)各部落大人。”乌孙使节,语出惊人。
“竟是郅支单于部。”蓟王颇多讶异。便是殿中百官,亦交头接耳,群情纷繁。
“阿兰聊”又作“阿兰”。注曰:“北乌伊别国在康居北。又有柳国,又有严国,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水泽。故时羁属康居,今不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