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于己,皆是利好。

可想而知。若天家受西王母赐福。洛阳必修仙成风。若坚信黄老,又岂拜西佛。

何太后略作考虑,并无不当:“黄门附汉而生,已有四百年。断不成小觑。究竟要除何人,当与府吏考虑制定。切莫开滥杀之风,延祸洛阳宗亲百姓。”

二宫之事。不出三日,洛阳城人尽皆知。远在幽冀的蓟王,亦知详情。

三公、九卿,神态如常。然大将军何进,却满面红光。从始至终,喜不自禁。虽为宿臣,仍不免手足无措,险殿前失礼。实在是喜从天降。

“待七月初七,王母降为弥月之喜,太后及麟子,申明无两。可顺势除内宦,结党人、纳名流,引外镇、联豪右,把持朝纲。今后,汉廷之事,当由太后,乾坤专断。再无人掣肘。”不得不说。大将军何进,自有商贾之夺目。携王母神威,顺天行事。则一呼百应,群起而助之。十常侍今非昔比,阵容大衰。此消彼长,肃除异己,缔盟党人。手握九州之大权,当可与蓟王一较是非。

西王母降为麟子弥月之喜。

“禀太皇,乃因西王母。”少帝遂射中黄门解步,将先前所见所闻,复述一遍。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注①)’,人俱习之。”

信者听之,自以为西王母寿与天齐。武帝时下凡,与本日下凡,皆同一人。

此言高深。言下之意,武帝时甚么样,时下亦是甚么样。故,见仁见智。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何事如此火急。”本日本当休沐,故太皇问道。

“据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所载,昆崚丘,乃昆仑山也。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东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匝绕山,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此四角大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四十六万里,山高高山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其北户山、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类似如一。渊精之阙,光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晖,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张俭果称博学:“故方士亦云:‘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神仙之所常居也’。”

出玉堂殿,遂往长乐宫,报于太后晓得。

“七月初七,王母降为(麟子)弥月之喜。”窦太皇,不置可否:“众卿可知武帝时,西王母蟠桃会之事。”

“此城在那边?”少帝问道。

少顷。太傅杨彪,大将军何进,三公九卿,悉数就位。窦太皇仪仗,遂入帘后。

长秋后殿,待放下饱食熟睡麟子,何太后仪仗,入前殿相见。

降为麟子,弥月之喜。对西王母而言,又何尝不是可贵契机。天降麟子,再得西王母降福。令时人对中原仙门,重拾信心。汉室天家与西王母再续前缘,自上而下,引万民仿效。仙门阵容复起,足可于佛道之争中,扳回一局。

殿内群臣,皆看党魁如何作答。

“传闻乃在昆崚丘。”张俭答曰。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