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第2页/共7页]

遵循中观的体例,把稳静下来今后,就甚么也不想――既不究查畴昔,察看现在,也不驱逐将来――处于一种安好的状况,并在这类状况中去看心的赋性。

当时去看心的赋性时,也不会看到色彩、形状等等,由此便遐想到大美满法本当中所说的,心没有色彩、形状、味道与声音,是恒定稳定、本来光亮、天然清净、任运自成的,便以为本身所感遭到的稳定、光亮、清净、放松便是书中所讲的境地,从而自以为现见了法身本面,证悟了大美满。

如果大师今后打坐的时候有一点轻松、舒畅的感受,也千万不要去固执它,而要把侧重点放在有没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则即便没有证悟大美满,但起码也必定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如果还没有打仗到空的层次,只是感受心无邪念、安好安祥,就算不上是甚么证悟境地,只是阿赖耶识罢了。

如果空性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它又是如何存在的呢?这类看法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世上本身就不会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如果以为空性存在,就成了一种固执,以是必必要放弃,对空性也不能有固执,但这是终究放弃的固执,起首能够证悟空性,就已经很不错了。

原文接下来对如何熟谙自心,说出了一些途径。

如何去察看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呢?是不是从书上去寻觅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甚么逻辑去推导呢?都不是。此处我们所用的体例,就是让心转头本身去看。

深思了下,估计我这类自发得聪明成果走了傍门的人,另有很多。

这一段再次证明,我当时在法露师的法会上,那一种空缺的阶段,也不是甚么证悟或者动静。看模样,如同见性法师所说,那只是一种无明的闪现。两位大师将这类环境都得出类似的答案,谁说佛教中的标准,没有独一性?

这是证悟空性的修法之一,大师必然要珍惜这些修法,不要以为这都是显宗内里很简朴的体例,不值得去修。或许你们今后去听大美满的修法,也听不到更好的内容了。

如果心是存在的东西,它还是应当有一个位置,我们现在就去察看,它的位置究竟在那里呢?如果真的有一个存在的位置,必然是在我们的身材表里,而不成能在其他处所。那身材的表里有没有一个住处呢?此时,我们又能够通过前面阐发来处的体例去察看。如许一来,我们也就找不到所谓心的住处。

如果你们在此时证悟,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非常感受――非常清楚地瞥见它并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们找不到它的色彩、形状。就像在阴沉的白日,我能清楚地透过窗户看到本身所处的楼房与劈面的楼房之间没有任何修建物的存在,这不是我没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二者之间只是一片开阔的空间一样。

如何认知呢?一种体例,是心能够去推知本身,如果我存在,那必定是有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前面讲过的;别的一种最好的体例,就是甚么也不想,不去寻觅甚么来处、住处与去处,不去考虑那么远的题目,而是直接去看它的赋性,独一的体例,就是在心静下来今后,甚么也不想,只是本身去看。

第二部分,就把思惟行动及结果的次第,作了一个略缩版的先容。我畴昔不管是本身看书还是在庙里打坐,师父们都讲甚么空性,讲甚么菩提心。这些看法固然很多,但如何达到,就会靠悟了,没有详细的思路。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