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不知不觉的、了不起的、时候上的进步。
一样,我们的眼睛没法察看心的赋性,因为它不存在色彩;我们的手没法抓住心的赋性,因为它不存在形状、质碍;我们的耳朵没法听到心的赋性,因为它不具有声音总而言之,我们的五根都不能认知心的赋性。既然五根不能认知心的赋性,那又有谁能够认知呢?没有别的东西,只要心本身。
当然,如何达到这类心静下来看的状况,也不是随便便能够完成的。但是,这位上师却把如此空妙的东西,讲得很详细。
他对第三种空性的修法,收场白是最简练的。但这也是我向来没有打仗过的修法。
真谛只要一个,过来的人才晓得。对于我们内行,只能靠猜。以是,具有过来人经历的指导,是多么首要。以我的智力来看,没有上师的指导,是不成能有真正服从的。以是,找到一个明白的善知识,并且获得他的信赖,完整地信赖他,接管他的指导,也就是拜师与皈依,是我最首要的事情了。
我还真有打动,想给万教员打个电话,成果在找手机时,发明本身的腿已经坐麻了。手机时候显现,此时已经是深夜,我在床上打坐看书的时候,已经超越三个小时了。
如果空性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它又是如何存在的呢?这类看法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世上本身就不会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如果以为空性存在,就成了一种固执,以是必必要放弃,对空性也不能有固执,但这是终究放弃的固执,起首能够证悟空性,就已经很不错了。
本来,这位大师,也是很体味禅宗的,他所说的,与我体味的,的确是一个结论。有一种修法就是让你按思路去想。另有一种,就是甚么都不想。实在把握起来,都需求大量的时候去体味,以及上师及时对你停止帮忙。想靠本身的小聪明,感觉本身看了点书,能够打坐几小时,便能够了,的确太好笑。估计有这类思惟的人,不但小学没毕业,或许退学资格都没获得过。
这个比方很有压服力,是这个事理。前人说圣法无巧,唯嫌拣择。牢守一个死体例,偶然比东张西望有效很多。
如果以为,倘若心存在,就该当是有色彩、有形状的物质,但我们去察看心,却没有发明甚么色彩和形状,以是心就是空性的。
有一部非常闻名的典范――现观寂静论,作者弥勒菩萨在该论当中,将本身在释迦牟尼佛座前亲耳听到的大乘空性修法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在该论第四品当中所讲的不固执外境,要证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种,是不固执本身的内心,要证悟内心的空性。整部典范的精华,就是这两句话。在这两句话当中,涵盖了统统般若波罗蜜多典范――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八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直至最简朴的般若心经――的修法。
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层面,而是心本身所具有的特有服从,心就是能够感遭到本身。在内心不起任何邪念的环境下,就能看到心的赋性。当然,在有邪念的时候,心的本来脸孔就会被邪念所覆盖,我们天然也没法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