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第5页/共6页]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聪明,以邪见的聪明,用心把驰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抑住,色界的烦恼还在,以是他身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的心就没生起,他不晓得另有更微细的心念在感化,以是他觉得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以是进入此天者都是外道。”

“修行者持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明空无边处定的胡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一种想,表示他另故意念。要减少这类想,他需求思惟现前的心念,察看现前的心识感化,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生感化,使他发明无量无边畴昔和将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修行者持续修下去,又会发明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统统有、无统统,便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胡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统统处定他以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觉得在无统统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要无统统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便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统统处定时,他另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连定境都消逝了。但是第六识另有非常纤细的感化,但是他不晓得,乃至他有第7、第八的心识在感化。”

不晓得,他所说的修法,是他本身的体验,还是听身边妙手们说的。毕竟,他起码见地过三位贤人。

“一小我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各种色想灭掉,便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胡想,便是没有物质与欲望,而把统统都观空,当他这个胡想完成后,他就阔别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他感遭到没有色法,故空;没有所谓的边沿,以是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有任何感化,反之,他另有受、想、行、识的感化。”

这是佛法对境地的分层,很多寻求的人,只要求生入天界,就感觉成仙了,了不起了。佛法泛博,可见一斑。

“初禅与二禅的喜,如热极时清冷水洗手洗面;三禅的乐,则如热极之时,举身浸浴于大凉池中。初禅有觉观,以是乐不遍身;二禅有大喜,乐也不能遍身;三禅已除前障,以是乐能遍身。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舍:舍掉喜心。念:念念清楚。智:有正知。“正知”便是以真正的聪明察看事物的本相,又称为“智”。三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精确的察看到这个人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期的回想来判定事情。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欢愉。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交间最乐是三禅乐。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

这些修行的人,把这个初禅的目标,当作了能够达到的目标,从早晨开端,大师都仿佛钻入茅篷打坐去了,我也没看到万师兄,不晓得他在干啥,只好一小我打起坐来。

“我们的心很狼藉,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味,渐渐降服我们的狼藉心而进入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各种欲望。而在此中最严峻的烦恼是色欲,以是我们应当修不净观来对治它,以是数息观与不净观被合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开端。比如说一小我修慈悲观,但心狼藉,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绩的,以是他应抢先修数息观把狼藉的心定下来;又如一小我的心已经有相称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当修慈悲观。”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