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为楚令尹,适魏。问屈宜若曰:“王不知起之不肖,而觉得令尹。先生试观起之为人也。”屈子曰:“将何如?”吴起曰:“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不足,而绥其不敷;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下。”屈子曰:“宜若闻之。昔善治国度者,稳定其故,不易其常。今子将衰楚国之爵,而平其制禄;损其不足。而绥其不敷;是变其故,易其常也。行之者倒霉。宜若闻之曰:‘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人之所本也。’今子诡计逆德,好用凶器。始人之所本,逆之至也。且子用鲁兵,不宜得志于齐,而行志焉;子用魏兵,不宜得志于秦,而得志焉。宜若闻之,非祸人不能成祸。吾固惑吾王之数逆天道,戾人理,至今无祸。差须夫子也。”吴起惕然曰:“尚可更乎?”屈子曰:“成形之徒,不成更也。子不若敦爱而笃行之。”老子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田骈以道术说齐王,王应之曰:“寡人统统,齐国也。道术虽以除患,愿闻国之政。”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觉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觉得材。愿王察其所谓,而自取齐国之政焉已。虽无除其患害。六合之间,六合以内,可熏陶而窜改也。齐国之政,何足问哉!”此老聃之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者也。若王之所问者,齐也;田骈所称者,材也。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成王问政于尹佚曰:“吾何德之行,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时而敬顺之。”王曰:“其度安在?”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王人乎。”尹佚曰:“六合之间,四海以内,善之则吾畜也,不善则吾仇也。昔夏、商之臣反仇桀、纣,而臣汤、武,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此世之所明知也。如何其无惧也?”故老子曰:“人之所畏,不成不畏也。”
鲁国之法。鲁报酬人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赣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辞不受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贤人之发难也,能够移风易俗,而受教顺可施后代,非独以适身之行也。今国之富者寡而贫者众,赎而受金,则为不廉;不受金,则不复赎人。自今以来。鲁人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孔子亦可谓知礼矣。故老子曰:“见小曰明。”
大司马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钩芒。大司马曰:“子巧邪?有道邪?”曰:“臣有守也。臣年二十好捶钩,于物疏忽也。非钩无察也。”是以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而况持而不消者乎?物孰不济焉!故老子曰:“处置于道者,同于道。”
墨者有田鸠者,欲见秦惠王。约车申辕,留于秦,周年不得见。客有言之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甚悦之。予以节,使于秦。至,因见。予之将军之节。惠王见而说之。出舍,喟但是叹,告从者曰:“吾留秦三年不得见,不识道之能够从楚也。”物故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故大人之行,不掩以绳,至所极罢了矣。此所谓《管子》“枭飞而维绳”者。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此言精力之越于外,智虑之荡于内,则不能漏理其形也。是故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也。故老子曰:“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