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诗为主体的中国文学作品大量输入日本,使日本文学产生了通盘唐化的偏向。奈良、安然两朝的文坛,掀起学习唐诗高潮,上至天皇,下至文士,竞相仿照,作诗唱和。学问僧空海回日本后著有《天镜秘府论》6卷,精详地先容了唐诗的平仄、对偶等根基要素。厥后,近体诗流行,与唐诗比拟毫不减色。天平胜宝三年,第一部汉诗集《怀风藻》问世,收录汉诗120首、作者64人。安然期间,汉诗集巨编《文华娟秀集》等前后推出。仅《经国集》就收录178人所作汉诗900余首、赋51篇。这些诗集,再现着唐初宫廷文学的流风余韵。嵯峨天皇弘仁二年(811)前后,第一部小说《竹取物语》问世。而后,日本古典小说逐步生长起来。迄今,日本文学家公认:“当代的日本文学和其他方面一样,以极其丰富的根源接收其力量,如中国古典的影响。”
关于史乘的编辑.文武天皇庆云八年,太安麻吕用“万叶化名”编辑了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乘――《古事纪》3卷。天武天皇诏太安麻吕与舍人、宗王编辑《日本书纪》,正元天皇养老四年完成30卷。厥后,又有《续日本记》。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编辑,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绪嗣等纂成《日本跋文》40卷,为安然初期的根基史籍。仿效唐朝修纂天子实录。日本也呈现了《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史乘。《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以及文德实录》、《三代实录》等汉文史乘,被称为“六国史”。不管史家观点,还是编辑体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诸多印记。就连图书分类,也是照搬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耐久相沿。
再说一下黉舍教诲的环境。圣武天皇在位期间,开设进士科。并创建了日本国的教诲轨制。京都设置”太学寮“,附属于式部。招收五位以上的贵族、官僚后辈。处所设置“国粹”,附属于国司,招收普通小康之家后辈。其学科科目有“明经”、“纪传”两道。“明经”道,习《尚书》、《周易》、《毛诗》、《周礼》、《礼纪》、《春秋》、《论语》、《孝经》。“纪传”道。习《史记》等“前四史”、《晋书》、《文选》、《尔雅》。这同唐朝的国子学、太学,的确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在“太学寮”、“国粹”任教职员,多是遣唐使及留唐返国生。如随遣唐使留学的膳大丘,学满返国即任教“太学寮”,专门传授儒学。神户天皇景云二年(768),奏准奠孔子为文宣王。在此前后,天皇还曾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传授。儒学自6世纪初传到日本,直至20世纪的千余年间。一向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惟和行动。
“奈良期间今后,圣武天皇的天闰年间,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的梵刹中,中国音乐是有最大权势的。”日本学者田边尚雄的这一番话,足以表达唐朝歌舞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文武天皇太宝元年(701),仿唐制设置了“雅乐寮”,有“唐乐工”、“伎乐工”等专门培训“唐乐”艺伎。同时,不竭礼聘唐乐名家赴日传授伎艺。天平神户二年(766),唐人皇甫东朝、皇甫升女合奏“唐乐”令天皇沉浸,即授其二人叙位官阶五位下,第二年又任命为雅乐员外援。仁和承明元年(834),遣唐使团中有精于操琴的良岑长松和善于琵琶的藤原贞敏,作为从六位下的准判官同业。藤原贞敏在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数月以内“极其妙”,刘二郎非常赞美,赠他紫琵琶两个、乐谱数十卷,并将敬爱的女儿(琴筝妙手)嫁给他。藤原贞敏回日本后,在“雅乐寮”任“雅乐助”、“雅乐头”等要职,并“定琵琶四调传于世”,成为日本音乐舞台上一代琵琶权威。别的,遣唐使还带回大量乐书和乐曲,主如果唐宫廷乐舞。这些乐舞如《秦王破陈乐》等在日本流行一时,不但当代宫廷常常吹奏,当今社会中仍然不时公开演出。(未完待续)